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作品:大魏春|作者:眀志|分类:穿越|更新:2022-10-30 22:17:29|字数:8116字

正因为关系好,所以了解的才深,李承志是何秉性,崔光心知肚明。

不看秦梁二州的士族、豪强,至西海后又是何等凄惨的模样?

虽说迫于无奈,继而西海近如全民皆兵,李承志不得不放松了些,征召士族子弟入军、任官。

然而大多都是微末小吏,好一些的也就是在营中任司马,地方任县丞,连营、县之类的副职都够不到,更遑论领军?

而大多数的,莫说知冠齐楚,知文晓义,如今竟连糊口度日都难!

再看西海之惠民之政,无一不是悯寒族、怜贫民,只是“凡民户过百,必建村学”、“凡年满七岁,不论良籍贱籍子弟,必须入学”这一点,就可看出李承志天下大同的野心。

而如今日,但凡换个人,便是心中生恼,恨杨氏狼子野心,诡诈多端,也必然恭恭敬敬,笑语焉焉。

只因这天下,依旧是士族、门阀的天下,李承志欲图关中也罢,逐鹿中原也罢,若有世家相助,定然事半功倍。

但他却反其道而行,当即就能与杨舒割袍断义。

由此可见,他憎恨厌恶世家之心。

李承志未起之时都敢如此,至如日中天,号令九洲之时,定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是早些改换门庭,尚能搏个从龙之功,便是李承志重寒民,轻世家,但保子孙两三世富贵定然无虞。

若是一意孤行,冥顽不化,便是李承志念及旧情,不会为难刘芳。而家中子弟最好的下场,也定然是沦为庶民,终其一朝而不录用。

待蹉跎数十年,后世子孙也只能泯然众人,世间再不得“刘氏”之名……

崔光今日本想将这些话与刘芳说透,奈何刘芳竟与他存了一样的心思,想劝表弟拔乱反正,弃暗投明。

好在二人只是暗中打机锋,并未言明。再加元渊神思恍惚,并未听出崔光已然诚心归附于西海,只当他是被李承志囚于此地,无法脱身。

有元渊作陪,且刘芳态度坚决,崔光也不敢深谈。又怕酒后失言,是以稍饮了两杯,便起身告辞。

但明日天亮,刘芳就要启程回京,二人再见,怕已到数年之后,尘埃落定之时。待到那时,便是刘芳幡然醒悟,又有何用?

是以崔光才苦闷无比,却又无计可施。

见他如此,李承志又温声宽慰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头桥头自然直,如今为时尚早,尚书又何必烦恼?

再者,我欲朝廷赐国、割地,太后又哪里敢应?十有八九会来回反复,拉三扯四,也定会再遣使臣,来西海商谈。若尚书不放心,我便指明依然由寺卿为主使,岂不是就有了你与他一诉衷肠之良机?”

崔光精神大振,眼巴巴的看着李承志:“真能如此?”

“尚书何出此言?”

李承志不由笑道,“你为西海呕心呖血,我铭记于心,此事不过是举手之劳,顺手为之,我何苦欺瞒尚书?”

崔光大喜,激动的胡子都颤了起来。猝然起身,朝着李承志就是一拜。

李承志好言安抚,客客气气的将他送走。

待崔光告辞,出殿许久,李承志才一声长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目睹东汉、曹魏、两晋皆受门阀所累,以致分崩离析,元恪怎可能不吸取教训?

李承志身为穿越者,其他不论,只说见识,总要比元恪要强一些吧?

所谓改朝换代,无非就是彻底打败旧阶级,将财富、权力再分配。所以无论如何艰难,也一定要将规距早早的立起来。

像门阀这种东西,还是尽早让他归于历史尘埃中的好……

思忖了一阵,李承志又一声轻唤:“孝先,速将伯父请来!”

时间尚早,还不至子时。李始良早就料到见过杨舒后,李承志定要问计予他,故而并未回府,一直留在镇衙。

是以李孝先回来的极快。

自连败吐谷浑、元魏、柔然,之后更是强渡大河,强占金城、陇西。如今更是逼的朝廷主动求和,李承志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便是如李始良这样的至亲尊长,见他之时也是依足了礼数,不敢有半分逾越。

李承志倒是劝过几次,李始良嘴上答应,下次来时却是原封照旧。如此这般,李承志也就懒的劝了。

寒喧几句,李承志便开门见山:“父亲九死一生,方脱大难,如今身心疲惫,定然是要歇息几日的。但也不可能一直歇下去,故而请伯父过来,看任何职,才能让父亲一展雄心?”

李始良虽低着头,但两只眼珠左转右转,心中更是浮出一丝古怪。

若你真敢让李二郎一展雄心,何不直接问他,到时父慈子孝,岂不美哉?

若说智谋,二郎定然是缺的。但坏就坏在被困于泾州近十载,蹉跎了大好年华。日日感慨生不逢时,又愤于世道不公,久而久之,性情愈发乖张,愈发激进,凡行事极易剑走偏锋。

他于四年前怕李承志不愿造反,鼓动李松先斩后奏,擅起战端,就是最好的明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魏春》,方便以后阅读大魏春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魏春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并对大魏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