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庄遥他们只能围绕着数据库探测了一大圈。
最后选定了数据库所在山体的侧面背风区的一个凹陷位置,建立了营地。
他打算在这个营地的位置,通过爆破挖掘的方式,重新打一条通道进去。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庄遥真的不想这么做。
但是眼下季风期就要来了,他们却没有好的办法,只能这样了。
工程车利用凹陷处的积雪在外围筑起一圈雪墙。
护卫车和后勤运输车围成一圈抵挡着风雪以及风中夹杂的碎冰。
工程组的人艰难地在那里安装营地。
这次庄遥他们没有选择平常便捷快速的软帐篷,而是直接安装模块板房。
只不过因为风雪太大了,一不小心板房部件就会被飞吹飞。
这是在丢失了一套半的板房部件总结的教训。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所有的房间舱室搭建不再是单独设置,而是全部依托车辆建造。
一个是方便快捷,再一个就是利用车辆自重去稳定房间。
缺点就是面积缩小了差不多一半
幸好他们并不是长期驻扎,短暂忍受一下,几个人挤一挤也就没事了。
营地建设好之后。
技术组的人和工程组开始在营地中心最大的那个营房里面研究挖掘的问题。
这个地方是技术组测算后距离内部最近,同时也是最容易打通的地方。
庄遥对这些东西并不是很懂,专业的事当然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了,
他只要做好后勤安排就好。
不得不说专业的就是专业的。
技术组的人能力真的是没话说。
从选择挖掘地点,到开始实行,前后也就用了半天时间。
而如今只不过刚刚第三天早上。
那边就传来消息快要挖通了。
现在面临的就剩下最后的数据库防护墙。
只要打通这堵墙,那么整个数据库就会对他们完全开放。
回想一下自己队伍之前面临这种情况,甚至开一扇门都要用大半天,再看看技术组这边。
炸药量计算到毫克,爆炸威力完全得到释放还能做到毫不外泄,
甚至离开中间的营房几乎听不到爆炸声,只能感到一阵轻微的抖动。
这种看似简单的结果,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可真不少。
从土地结构,冻土厚度,硬度以及炸药的数据,这其中哪一种都不简单。
庄遥这时候在想着自己回去之后是不是也要考虑组建这么一支队伍?
因为这种技术组,是大考古队的标配,同时也是财力的一种展现。
别的不说,这里面的每一个人薪资起步都是七位数,还是没什么经验的年轻人。
真正有经验的那可都是八位数啊。
不过这些人也确实物有所值。
就拿这次数据库的外墙来说。
在山体内部建造的防护墙,光是表面数据就有十米厚,里面还有多层复合结构,从防水、保温、防虫防腐蚀,再到电磁稳定、电子梳理等等作用。
即要保持内部环境稳定,还要做到不干扰仪器运行,最关键的还是防护作用,保证在九级地震以及海啸等极端环境下保持正常运转,
至少也要保护好内部资料。
甚至技术组给出的结论是这里完全可以防住至少两次常规核弹攻击,
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有多坚固。
而如今技术组通过精确计算,在挖开的墙面位置,密密麻麻的布置了一千多个炸点。
光是这些炸点钻洞就钻了一天多。
而且这些炸点可不是简单的电线构造,在内部,通过定向释放炸药威力,会产生更复杂的变化。
再深入庄遥也不懂了,他只是通过技术组那边的叙述了解到这些炸点爆炸之后,在钻孔深处通过特定方向释放威力会准确彻底的破坏内部结构。
总之听起来很复杂,但是看上去确实足够震撼。
只见一阵烟尘从上千钻孔中排出,随着一声沉闷的响动,整面墙微微一震。
紧接着哗啦一声,大片细碎的土石混着断裂的钢筋散落一地,一个方方正正的门型孔洞就呈现在众人面前。
而在孔洞后面,并没有完全贯通,好像还有一堵墙在那里。
就在庄遥以为爆破失败的时候,只见技术组的人拿起一一柄锤子,轻轻敲击了一下剩下的那面墙。
哗啦一声,整面墙向里面完整的倒了下去。
而此时,通过灯光,庄遥已经看到了里面一排排矗立的服务器。
这一幕早就惊呆了其他观看的人,就这水平,庄遥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一句手艺人。
门洞有大约一米五宽,两米多高。
等工程组的人切割完爆炸后残留的钢筋之后,一行人鱼贯而入。
来到了这个如同蜂巢一般的数据库。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数据库,从旁边的仪器上,庄遥还能看到各个公司的铭牌,这些铭牌就是公司的招牌。
每一家在这里储存数据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一个单独区域,当然也要上交相应的费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