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考完

作品: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作者:曲流水|分类:其他|更新:2017-06-06 01:33:30|字数:15042字

即使后来宋朝灭亡,穿越者皇帝上位,华朝依然很重视读书人,也是依靠读书人治理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读书人的地位都很高,个个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尤其现在是和平年代。

试想,如果这时出现一个很独|裁的皇帝,中央集权都在他手里,让他们生就生,死就死。

顾青云只要一想到平行时空的清朝那些口称“奴才”的官员就打了个哆嗦,我靠!好不容易都混成官员了,还得口口声声自称奴才,动不动就跪下,还全天下都是他的家奴。

要知道他们现在的官员在皇帝面前是不用动不动就跪下的,能上早朝的大臣都不是站着的,都是有位置坐的。

这叫“坐而论道”,朝廷对官员挺体贴的。

等等,自己的思维跑太远了!顾青云赶紧拉回自己的思绪,把题目又重新看了一遍。

这道题的意思应该是想引导他们对君相“独断”时局的注意与思考。嗯,应该是这样子没错。那自己该如何答题呢?是支持皇帝专|制,把权力集中起来,还是维持君权和相权的平衡?

他的脑袋顿时疼起来,只要一想到白大人是皇帝的心腹就有些犹豫,虽说屁股决定脑袋,在士大夫和皇帝之间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白大人很可能会选择站在士大夫这边,就好像他看过的历史,如果皇帝的政策侵害到大多数官员的利益,即使是皇帝的心腹,也会反对你

还是说这道题是其他考官出的?白大人只是不反对?

按照他如今的身份,当然是君权和相权平衡比较好了,什么都由皇帝说了算,太没有安全感了,屁股决定脑袋,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题。

想想自己名下免税的两百亩田地,再想想考中进士免税的一千亩田地,如果以后取消了,要官绅一体纳粮……虽然知道这个对国家好,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自己还那么辛苦考取的功名。

想太远了,现在他是在考试,应该以得分为重点,那就需要揣摩主考官的意图了。

思来想去,顾青云还是觉得这也许是皇帝的试探,更大的可能是代表士大夫利益的白大人的试探,是对皇帝的试探。

唉,考会试就得是这样,有些题目都是在不断权衡,不断琢磨自己的政治立场,自己的答案代表着自己的立场。如果他选择皇帝的话,可能他会中,更大的可能是不中,毕竟改卷子的是官员,不是皇帝。而且之后还可能会有官员看他不顺眼,这是后遗症。

如果选择相权这边的话,皇帝那边就不能讨好了,他老人家现在才四十六岁。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顾青云不禁想起这句话。

他呆呆地坐着,直到感觉手脚都冻僵了,自己打了冷颤,这才低头一看,炭盆里竟然只有点点火星,木炭烧完了自己都没察觉。

顾青云赶紧把木炭重新点上,在窄小的号房里不断跺脚,心里不断地衡量得失利益。

最终,他见天色不早了,怕不够时间写,就坐下来,把毛笔蘸上墨水后,开始写下答案。

“学生闻公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壅阏,所以昭苏而涤决之者,宰相责也。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责,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天子而侵宰相之权,则公道已矣。三省枢密,谓之朝廷,天子所与谋大政、出大令之地也……”点明主题,他就是要支持相权。如果所有的权力都归于皇帝,那大臣们岂不是皇帝手中的木偶?

自己是读书人出身,考上的话就是文臣,当然站在士大夫这一边。至于以后皇帝对自己的感官?先不管,自己首先要考中再说。

写完这一段,定了定神,顾青云重新添加清水磨墨,这才又继续写:“政令不出于中书,昔人谓之斜封墨敕,非盛世事。国初三省纪纲甚正,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宫府之事无一不统于宰相。是以李沆犹以得焚立妃之诏,王旦犹得以沮节度之除,韩琦犹得出空头敕以逐内侍,杜衍犹得封还内降以裁侥幸。盖宰相之权尊,则公道始有所依而立也……”

举例子,再润色,最后思考举的例子是否合适。

等顾青云写完这道题时,考场上已经是灯火通明,他交完卷子后,只觉得额头竟然出了一层细汗!

还在这么冷的天!顾青云赶紧掏出手帕擦汗,觉得压力很大,不知道这道题是不是已经决定他以后的官场生涯

。人生处处是抉择,但他不想在考场上做出这样的选择啊!

主考官真是太可恶了!竟然为难他们这些小小的举子。

不过既然已经做了,就不再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多以后自己不做官罢了,只要没有生命危险就行。

顾青云觉得,这道策论题可能是整个会试的重点,基本上可以确定自己的名次高低了,如果他做的不符合主考官的意图,其他做得好的话,可能名次会排在后面;如果做得好的话,可能会排在前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方便以后阅读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89章 考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89章 考完并对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