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大的前世今生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7-02 00:43:44|字数:9104字

实际上,大学院制度推广不下去的很大原因在于高校不愿意放权。

原本大学院成立之前,民国的高校就有很大的自治权了,一下子被收编,谁乐意啊。

甚至,随行的伙伴还吐槽,“苏修这一套也行不通。”

苏亦不由感慨,不愧是未来的北大学子,这么早就看到问题的真相。

民国时期,国内的高等教育推行的英式教育,建国后则推行苏联模式,改放后则又恢复英式教育,兜兜转转,一个轮回。

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却也离不开当下。

说到现任的时候,钱立群满是感慨,却不愿深谈,开始转移话题,“咱也不堵在校门外了,影响不好,诸位真想了解这段历史,稍后再续。”

众人也没有坚持,苏亦却知道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北大已经十几年没有校长,66年陆校长卸任后,他的续任则是78年上任的周培源院士。

此时,距离周校长走马上任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

这是后话。

于是,众人在钱立群的带领下,开始走入西门。

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不管是红色的朱漆宫门,还有两侧的大石狮,始终全国人民记忆中最熟悉的北大形象。

这个校门,苏亦熟悉得不能够在熟悉。

前世,北大是他不可触及的梦。

他第一次考研的目标院校就是北大。

他本科读是美术史,为了考北大,选了文博,主要是北大考古学根本没有统考名额,只有保研,北大内部消化。

第一年,傻傻的报考北大文博,结果连国家线都够不着。

不过他也是头铁,第二年继续考。

这一次过国家线,却没有过校线,无奈,只好调剂,还算幸运调剂到央民。

结果不甘心的他,继续三战北大。

这一次,终于可以进入复试,却依旧被刷掉。

最后无奈,只好调剂到云大。

调剂一次比一次惨。

嗯,这是后话。

然而,对于北大的向往并没有磨灭。

然而,向往也只能向往了。

然而,谁又想到在一次考古工地发掘的时候,因为感冒晕厥过去的他,眼睛再次睁开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了呢。

这就是命。

命运的牵引让自己再次跟北大结缘,苏亦觉得挺好。

众人大致打量一下校门,并没有久留,对于每一个前来复试的人来说,复试才是重头戏,参观是附带的。

至于苏亦,对于北大不要太熟悉,前世来了太多次,而老大哥钱立群,人家五十年代就考入北大,再次回来,算是故地重游。

就连陈飞,当知青前,也曾经来过北大,不然,他怎么会有北大梦呢。

为了方面全国各地前来复试的考生,北大方面提供了校内住宿,时间限三天。

然而,为了不耽搁,大部分考生都是提前来北大报道的。

这一来,问题就产生了。

因为,北大的复试通知书已经明确说明,提前报道的考生,不接待。

真的按照通知书的规定,考生都是要等明天才可以入校报道,但在场的诸位,都重视这次复试,提前一天报道。

这个时候,就有人犹豫,“北大会不会不让咱们进入校门内?”

“不至于,顶多不安排住宿而已。”钱立群说。

这点大家却不在乎,“这有啥,来之前在火车站没少睡地板,别说火车站,在知青点,荒郊野岭都睡过呢。”

听到这话,苏亦却哭笑不得。

这帮老大哥,都是吃过苦的人。

当然,真要条件有限,在教室过道打地铺,他也行。

但能不打地铺,不是更好?

陈飞或许感受到他的担心,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先问问。”

钱立群也道,“真不提供住所了,咱们到外面的招待所挤一挤也是可以的,不用担心。”

苏亦点了点头,也只能够这样。

作为老大哥,钱立群一马当先,直接朝着门卫走过去,“同志,你好,我们是过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这是我的介绍信,请过目。”

身份证制度没实行前,唯一的身份证明就是介绍信,这是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很好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为社会治安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同时,也变相把百姓豢养在出生地。

结果,北大方面比大家想的还要人性化,钱立群出示介绍信,门岗放行,北大还安排工作人员把众人领到指定的招待所。

所谓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学生会的学生,而且一来还来了俩。

都是本科生,一男一女,还都挺年轻,标准的大学生装扮。

一来就开始做自我介绍。

女生叫黄莺歌,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男的叫王先勇,学生会的干事。

分别是历史系以及中文系大一新生。

77年才恢复高考,如果不算之前的工农兵大学生的话,北大这边基本都是新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3章 北大的前世今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3章 北大的前世今生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