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岂能无鬼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7-02 00:50:17|字数:14946字

这不是从根子上否定他们的工作嘛。

苏亦笑了,“当然重要,别人就算了,你们都是祖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果都质疑这一点的话,就不合适了。”

“考古是基础。考古遗址是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主题,而考古遗址博物馆是考古遗址的宣传窗口。为了更好地将考古遗址传播给公众,考古工作者应该打破壁垒,不能为考古而考古,这个考古也要给传播提供便利,毕竟考古并不只是咱们考古圈子的考古,也是全国人们的考古。”

生怕提问者,还不太明白,苏亦继续解释,“我们这些考古人要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去传播考古的成果,而怎么传播呢?考古遗址博物馆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应该让公众明白怎么样考古,为什么考古,让公众知其然更知所以然。而我们这些考古人,这要从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为了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支撑。”

七八十年,考古人的公众考古意识极为薄弱,发掘的成果都懒得去对大众宣传。

完全就是在考古圈子流行,而疏忽给媒体跟公众去做科普工作。

弄到最后,直到后世,世人都以为考古人是就是官方盗墓者。

甚至,因为以讹传讹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公众竟然不相信当年发掘的安阳高陵是曹操墓。

到了最后,官方发布了各种出土证据,全方位展示发掘过程以及成果,公众还在质疑。

这个事件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好不荒唐。

然而,它就真实发生了。

为什么发生了?

归根结底还是考古人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关。

田野发掘、提交报告、学术研究,完事。

公众宣传这一刻,直接忽略了。

当然,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各种因素。

有客观的,有主观的。

客观的时代因素,苏亦无法去改变,但考古人的主观因素,他确实可以去改变的。

比如推动建立广东陶都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他的一个尝试。

讲什么定陵发掘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

不然,好端端的讲啥定陵发掘。

他又不是说书人。

又不需要写盗墓笔记。

但故事还是要讲的。

“正当工作队按小石碑所指方向铆足干劲,一路挖掘时,新的难题又产生了。”

“啥难题啊?不会真有鬼吧?”

这话不用想都知道是秦大爷问的了。

果然人如其名。

苏亦摇头笑,“不是,是隧道中断了。”

“啥?隧道中断了?”

“是的,也就是说,隧道挖着挖着,没了。”

“那咋办啊?”

众人也都被苏亦给勾起好奇心。

然而,他给出的答案,总是让人无语。

“当然,是继续挖了。”

噗!

正在喝水的沈明,都直接喷了。

连连咳嗽之后,望着苏亦,“你这家伙,就知道吊大家胃口。”

好在,苏亦的答案,也不是那么无聊,“是继续挖没有错,但又重新开一条探沟,不过还是按照小石碑所指的方向挖的。第三条探沟发掘下去,很快,就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而且还是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隧道的等级也开始提升了,从砖隧道变成了石隧道。”

“石隧道都找到了,应该距离地宫不远了吧?”

是佛山馆的陈志杰问的。

他话不多,但专业水平还是有的。

“是的。”

苏亦给出肯定的回答。

“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碑、小石碣所记载的金刚墙。”

“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的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对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

“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宫了。”

“折腾那么久,终于找到入口了,不容易啊。”

有人感慨。

苏亦点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从1956年5月17日工作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锹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是一周年。”

“金刚墙的发现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定陵一睹金刚墙的真容。”

沈明说,“看来,大家都对地宫充满好奇啊。”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人类的共性,我们考古人需要做的就是将未知变成已知呈现给世人。”

这话是杨式挺说的。

在场也只有他最有这个资格。

“其实,不止社会各界的人士赶到定陵参观金刚墙,媒体记者也闻讯赶来,记者一来,长陵发掘委员会做出反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69章 岂能无鬼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69章 岂能无鬼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