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虽好,可是太苦,也太远。
就算是前世,从兰州机场出发距离敦煌还有一千公里,差不过就是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
这种情况下,马世昌从敦煌到北京,来回一趟就要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他已经在敦煌待了十多年,读研以后还要回去,这就有点说不过去。
不过好在前世,马世昌也没有回敦煌,直接留校北大。
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
就好像着名的易中天教授,当时,他从武大研究生毕业,要返回原籍。
他给恩师胡国瑞写信,表示很怀念武汉大学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希望回到学校工作。
为自己子女的事情都从来不找学校的胡国瑞找到当时的校长刘道玉,请学校出面与新疆方面协商,将易中天调回武大任教。
而刘道玉校长是怎么协商的?
在刘道玉的争取下,武汉大学与新疆方面作了一次交换,用5个本科生,换取易中天留在武汉大学任教。
就是不知道前世,北大用什么样的方式留下马世昌。
或许也不用如此困难。
因为北大跟敦煌的关系历来很好。
当初,马世昌之所以去敦煌,就是因为宿白先生曾带他们去敦煌实习。
敦煌常书鸿所长顺势向北大考古专业求助,宿白先生才让毕业后的马世昌分配到敦煌。
这种情况下,马世昌真要走,或者说马世昌毕业以后,北大留人,敦煌不可能不放人。
再说,这个时候,樊锦诗先生已经担任敦煌的领导职务。
这也是为什么樊锦诗先生不考研回北大的原因,敦煌那边需要她主持日常管理工作,因为受到冲击,敦煌研究所老一辈的人,也没几个了。
这种情况下,敦煌就更不会留人。
因为马世昌一句话,苏亦脑海就把对方日后可能遇到的阻碍给推演了一圈,最后结果是喜人的。
所以,马世昌考研回北大,带薪求学也没有什么不好。
至于刘立言,他的情况苏亦就不太清楚了。
刚才对方进入宿舍的时候,苏亦还没能第一时间把他认出来。
不过他跟刘立言也不是第一次打交道。
之前,他们复试签到的时候,因为提早到复试现场,当初他们北大历史系八个前来参加复试的研究生都聊了一段时间,也相互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显然刘立言对年仅15岁的苏亦印象非常深刻,至于苏亦,他却把对方给忘了。
毕竟对方学的世界史,跟他的专业差的有些远。
然而,他的导师张芝联教授,就出名了,北大世界史的权威,尤其是法国史研究,可以说得上是国内的泰山北斗级人物。
就算是苏亦这样的世界史门外汉,也都听说过张芝联先生的大名。
对方能够拜入张芝联先生的门下,实力毋容置疑。
至于他的具体来历,就等待日后慢慢了解。
唯一让苏亦疑惑的是,对方怎么就成了他的室友。
随之一想,苏亦就释然。
他们都是历史系的研究生。
而今年他们考古专业只有三个男的。
除了苏亦之外,就剩下马世昌、姚华山俩人,宿舍又是四人间,对方当他的室友,也很正常。
然而,事实证明,苏亦想多了。
因为宿舍最后一个室友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姚华山,而是一个叫王凯旋的研究生,同样也是世界史的。
这一下子,就好玩了。
跟刘立言的高瘦文弱不一样,王凯旋人如其名,宛如一名凯旋的战士,体格健壮,身材挺拔,整个人一米八多。这个年代,一米八的大高个,其实并不多见,就算是北方的汉子也是如此,因为粮食有限,营养跟不上,从小营养不足,很难长个,就算大高个,也都是双眼凹陷,大多数都是长期营养不良带来的后果,这哥们,也差不多,显然,这些年,过的也并不好。
不过能长这样的个头,要不是基因太优良,那就说明小时候,对方的家境还是很不错的。
细细一想,好像也没啥毛病。
这年头,学世界史的,都不是普通人。
要是普通人,怎么可能有这个底气选择世界史。
比如,刘立言,他要不懂法语,怎么敢跟张芝联教授学法国史。
要知道这年头,外国文献可没有那么多译本。
要学世界史,是要阅读外国文献的。
不会法语寸步难行。
也可能刘立言,当初是读法语专业的。
不过要真是对方是法语系出身,第一个选择应该是北大西语系而不是历史系。
跟平平无奇,毫无特点的刘立言不同,苏亦对王凯旋是有印象的。
对他的导师也不陌生。
因为这哥们,也是学世界史的,而且还是研究法国史的。
不用想也是师从张芝联。
这样一来,就热闹了。
苏亦跟马世昌都学考古的,师从宿白先生,刘立言跟王凯旋都是学世界史的,师从张芝联教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