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奇才金克木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7-29 00:54:31|字数:8308字

有次,钱穆实先生等人到燕大,司徒雷登问诸人到校印象。钱穆先生就直接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众人默然,后来燕大还特意遂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这故事并非捏造,在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就有记载。

当然,改成外文楼是后面北大搬入以后的事情了。

其实,北大西语、东语、俄语三系,苏亦感觉最豪横的还是俄语系,因为北大五十年代新建大楼的时候特意建立了一栋俄文楼。但为啥有俄文楼,谁都清楚,没啥好说的。

从学术宿舍到外文楼,还要穿过朗润园,这里环境幽深,这里小径交错,这里花草盛开,这里还有很多会外语的小姐姐。

不过跟在文史楼大本营不一样,苏亦到外文楼的时候,一个小姐姐都不认识。

不对,认识一个。

苏亦习惯性地拐到后排苟着的时候,竟然遇见了多日不见的张绣予,这个中文系的大姐,竟然跑来东语系蹭课。

这是啥情况?

她也爱上了梵语文学?

张绣予解释,“我有一个长辈认识金克木先生,前两天他过来北京办事,去拜访金克木先生的时候把我也带上了。所以才认识的金克木先生,有些好奇他的课,今天就过来听听了,没想到竟然碰到小师兄你。”

得,现在苏亦这个小师兄似乎已经出圈了,他不再是历史系的小师兄,已经变成中文系的小师兄,也不知道啥时候会成为北大人人称道小师兄?

真的有一天,自己都变成北大人的“小师兄”,那样才好玩。

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啥成果都没有的情况下,苏亦还是希望自己的名字不要出圈。

苏亦望向张绣予,“绣予姐,你别调侃我了,直接叫我苏亦吧。”

张绣予笑,“好吧,就苏亦,你呢,怎么突然想过来听金克木先生的课?对梵语文学感兴趣?”

苏亦摇头,“我想学梵语,然后历史系的先生就推荐过来先听金先生的课,至于梵语文学倒没有什么研究,主要还想看懂梵语记载的佛经。”

张绣予恍然。

苏亦是宿白教授的研究生,张绣予是知道的,甚至还知道他研究佛教考古,只是一时之间联想不起来而已,苏亦这一解释,她就啥都明白了。

张绣予说,“那你要努力了,梵语可不好学。”

苏亦说,“我看绣予姐你对梵语也挺感兴趣的,要不要组团一起学习?”

之前周一良先生教授他的学习外语的方法,让他从文学上入手,直接学外语,这样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文献阅读能力。

还提议他可以通过电影去建立语境。

对于前世五花八门的学习外语方法来说,这两个都不算是多深奥的方式。

很多人都这么说。

但不同人说权威性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四级都不过的渣渣跑过来告诉你这样的方式,估计你会嗤之以鼻。

然而,周一良这样的大师都这样说了,那么这样的方式肯定没有错了。

可要论对普通人来说,学习外语的方式肯定不止这两种。

比如,找一个会外语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好方式,但条件不允许。甚至苏亦还知道一个学习一门新的外语的方式,就是去教别人这门外语。

没有错,就是去当老师教别人,一个半吊子去教一群半吊子。听说,这会促使自己有无限的动力去学习。

不过这个方法,苏亦觉得很是不靠谱。

那么剩下的一个相对来说还算正常的方式,就是组团学习。

也就是后世常见的组个兴趣小组,找一波志同道合地小伙伴一起学习,就跟考研找研友差不多。

好不容易在这里碰到张绣予,他当然不愿意错过,先忽悠再说。

没有想到这姑娘嫣然一笑,却拒绝地很干脆,“我只是对梵语文学感兴趣,对学习梵语,没有那么大的动力。”

得,这干脆利落的劲跟她干脆利落的短发又得一拼。

甚至在她的身上,苏亦都可以看到许婉韵的影子,似乎对一门陌生的语言,这些姑娘都有着天然的抗拒。

或者说她们的野心并不在这里。

在她俩的身上,苏亦是看不到白槿那样迫不及待地向上攀登的野心。

这估计就是北大才女们的底气吧。

不过张绣予是中文系的,她感兴趣的是文学本身而非梵语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而,金克木先生在东语系开设的课程就是梵语文学史,而非梵语。

毕竟东语系的全称是东方语言文学系,人家也是要学文学滴。

当燕园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就出现在教室,走上了讲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07章 奇才金克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07章 奇才金克木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