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北大有个钟亭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8-01 14:40:55|字数:8296字

至于法语,宿先生并没有做强制性要求,但,苏亦觉得这玩意也是必须的,不管是想要观看法国汉学家的作品还是法文版佛经都必须要掌握这门语言。

而且,他比别人更加具有学习这门语言的优势。因为他们宿舍就有两个研究法国史的室友,不管是北大本科毕业的王凯旋还是曾经在中大读书的刘立言,他俩本科的时候都是读法语专业的。

甚至王凯旋这家伙还在法国留学两年的多,刘立言也曾经在长沙铁道学院教法语,这学校后来因为铁道系统的各个高校都下放到地方之后并入了中南大学。

不管跟随他们俩人中的哪一个学习都能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因为开学的第一天跟王凯旋发生冲突,苏亦也懒得理会这个棒槌。

再加上,他这些天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除了晚上在宿舍会跟对方撞上之外,其他时间基本上没有独处的时间,他也懒得理会对方。而且,这个家伙估计是家在北京,时不时就玩失踪,夜不归宿。

一周下来,苏亦能撞见对方的次数,其实也不多。所以苏亦的法语主要还是跟随着刘立言学习。对方怎么说,也在中大法语专业读书,而且还当过专门的法语老师,跟对方请教一些知识盲区,问题不大。

有刘立言这样高水平室友,苏亦想要自学法语,短时间内,问题不大。估计三年下来,他的法语阅读专业文献应该是没问题的。或者说用不到三年,一两年,他应该就可以正常的阅读法文文献。

至于日语,其实没有那么便利。

他跟马世昌相互促进,而且,老马的日语水平也是不错的,不愧是宿白先生嫡传。

学习一门外语,其实没啥诀窍。语言天一边认字母一边学语法然后就开始读文献,这种方式很便捷,但对于苏亦来说不适用。他对于这些外语倒是没有这些急迫感,同样他也没法用这种方式来学习外语。而且,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看得懂文献,但不会读,发音是不行的。

法语倒是无所谓,会不会读,没啥。苏亦也不是特别纠结,文献优先就可以。

但作为宿先生的弟子日语要是不会读,那就尴尬了。但,自己晨读,说实话,除了能背诵单词,对于发音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因为这年代没啥辅助工具,没有影碟没有磁带,唯一靠的就是有老师在旁边矫正。

但,除非去各位师长家中拜访,不然,苏亦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至于马世昌等人,对于日语也局限于越会阅读发音也是一言难尽。

苏亦唯一能做的就是先自己读,然后再去请教各位师长。

如果再过几年,其实也不用那么麻烦,随便找一个东语系日语专业的学生过来当私教就可以。然而,现在偏偏不行,77-78级本科生啥水平,苏亦再清楚不过。

至于东语系日语专业的研究生?

有吗?

苏亦也不知道。

反正就是很不方便就对了。

他是宿舍楼出发,绕着未名湖晨跑,然后走着走着,就走到钟亭小山坡上来了。刚好这边有供人休息的长椅,苏亦在这边休息一下就开始晨读。

晨读,对于这个年代的北大学生来说,也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偌大的燕园,在早上,一不小心就遇到一个拿着课本在念念有词的家伙,你也不知道对方念的是啥,你也不敢问,甚至都不好意思上前打扰。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慢慢绕过他们,然后,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也跟随着他们一样开始念念有词。

从入学第一天开始,苏亦其实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早上被钟声叫醒,然后晨跑,顺便到钟亭读书。等敲钟的校工老刘隔着半个小时后继续来敲钟,就顺道离开。

因为学的是考古学,很难做书斋式的研究,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他前世体质较弱,大部分的时候,精神状态都恍惚。所以,就算他不喜动,也要强迫自己去跑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学习看书都事半功倍。不然,整个人缺乏锻炼,精神状态弱,整天昏昏沉沉,干啥都想睡觉。不仅如此,还经常失眠。所以,前世读书的时候,实在睡不着的时候,苏亦绕着学校的操场夜跑。跑完一圈,出完汗,洗完澡,美美睡一觉。

现在因为条件有限,很难夜跑,乌漆嘛黑的,又没啥路灯,这个年代,在燕园里面夜跑,会有生命危险的。

所以苏亦也只能调整作息把前世习惯性的夜跑变成晨跑。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趁着北京冬天还没有来的时候,好好感受着这个城市的秋天的清晨。跑完步,背完书,继续会宿舍洗澡,然后才开始一天的课程。

苏亦照常蹭课。

不过一天之中,最多就能三四个老师的课程。一般来说,一天就六节课,早上四节,下午两节,后面是建校劳动课。每两节都是一个老师连着上。而,一个老师一门课,一周基本上最多也就四节课。必修课四节,选修课两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11章 北大有个钟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11章 北大有个钟亭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