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古人类化石不是骷髅头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8-09 05:58:18|字数:8326字

当时,这小子对这些化石一窍不通。

还需要他做讲解。

然而,这才几个月啊,这小子,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台上的诸多古化石,甚至不需要上手,这个功底已不非同一般。

在这两三个月内,要是不下过苦功夫,一般人是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到对这些古化石如数家珍。

苏亦也不隐瞒,“我之前在粤博实习的时候,在河宕遗址的工作站举办过一次成果展。当时,曾经跟粤博的修复师复原过相关的古化石,所以对于咱们北大珍藏的这些古猿以及古人类化石做过系统的对比。那次,我在库房的时候,还手绘不少化石素描图,没事干就拿起来翻看,所以对它们的轮廓并不陌生。”

吕遵锷恍然,“你这个素描的本领用在辨认古化石上面,也不算埋没了。”

说到最后,他还来一句,“事实证明,你没有留在广州美院读书,选择我们北大,这是对的。”

显然,对于苏亦的家里情况,这位先生也不陌生。

苏亦轻笑,不回答。

广美的王院长还觉得苏亦到北大读考古,白瞎他的天赋了呢。

吕遵锷也不需要他回答,而是望向台下的学生,“你们之前不是疑惑,为什么考古专业会有手绘这么课程吗?都疑惑考古专业要学素描干什么?看到你们小师兄,都知道素描有什么用了吧。”

“知道了!”

台下的学生齐声回答。

“那你们应该怎么办?”吕遵锷继续问。

“向小师兄学习。”

“对头!”

这一刻,在苏亦的眼中,这位吕教授像极传销头子,煽动力极强。

然而,苏亦在吕遵锷的眼中却是个宝贝疙瘩,他望向苏亦,“既然你都清楚这些古化石的种类,那就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说说它们的故事,它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如何能够快速辨认出它们来。”

听到这里,苏亦有些哭笑不得。

北大这些先生,怎么都喜欢来这套啊。

动不动就把他拎出来讲课?

这是要集中培养他的教学能力,还是偷懒?

这样的场合,苏亦也不是第一次经历,他也不是第一次在课堂被Q上来讲课。

之前在王永兴先生的课堂上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时在历史专业的课堂上,他都不怵。

在考古专业的课堂上,苏亦就跟不怵了。

实际上,他也没有好怵的。

这本来就是他熟悉的领域。

而且,他也不是第一次讲。

之前在祖庙工作站的时候,他就曾经跟王局长他们做过古人类化石的科普工作,现在,再次讲述这些的东西,苏亦还有些怀念。

好不容易有这样的露面的机会,苏亦也不浪费。

“我们先从柳城巨猿开始说吧。”

“56年8月,广西柳城的农民覃秀怀在愣寨山一座溶洞中偶然发现了一块与形状与人类下颌骨非常相似,但是个体却大得多的动物骨骼化石。恰巧,当时,裴文中教授就是在广西考察,立即就引起他的高度重视。裴老立即率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前往调查。”

说到这里,苏亦觉得自己不应该生讲,就说,“裴文中裴老,你们应该都不陌生吧?”

“不陌生。”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

“中科院生地学部学部委员。”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

台下的学生纷纷回答。

他们不清楚台上的古化石种类,但对于裴老并不陌生。

不仅把裴老的事迹说出来就连裴老的职位他们都喊出来。

都是一群明白人。

苏亦也不绕弯子。

“作为第一个北京猿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裴老对古猿古人类的化石有这天然敏锐的嗅觉。于是,让覃秀怀带路,考察队再次进入那座溶洞。当时,贾兰坡教授也在其中,有了两位教授带队,很快,就有了大发现,在众多的古动物化石当中,考察队又找到了另外两枚相同的下颌骨化石。”

说到这里,苏亦总结,“吕教授能够把柳城巨猿放在这里,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横向类比,在论文中多有引用,在课堂上却并不容易见到,原因很简单,条件不具备,可以说国内的高校之中,可以在本科生的课堂上随意拿出来这些高质量古化石复制品的,只有咱们北大,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说到这里,台下的学生就下意识鼓掌起来。

这就是北大学子的骄傲。

“吕老师虽然教大家旧石器考古学,但在古人类学上也有着深厚的研究,一般的情况下,极少有老师会把这些化石当成教具给大家上课。原因很简单,其他老师就算想要利用这些化石,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讲,所以遇到吕老师是大家的幸运,能够在今天的课堂上跟这些古化石打交代,也是大家的幸运,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话虽如此,但是该怕人照样怕,只是没有那么害怕而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17章 古人类化石不是骷髅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17章 古人类化石不是骷髅头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