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岗绝对是邹先生的福地。后世,他不少的着名学术成果都是跟二里岗相关。
然而,一开始在田野实习过程,他这个研究生也被打击得不轻。
当然,邹先生在二里岗实习,肯定是有优待的,因为当时就是考古所的郭宝均先生作为实习队指导,自家导师当随队指导,完全就是一路开小灶。
最终,因为他错过课堂的学习,又缺乏发掘经验,跟不上其他人的发掘进度,只能换实习地点,被安排到洛阳泰山庙实习。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都是地方考古系统的骨干分子,比如《洛阳烧沟汉墓》的主编蒋若是先生就是这一届的学生,邹先生没经验,跟不上进度是正常。
这个方面,苏亦深有体会。
他也是半路出家。
直到读研才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当时,整个人都傻眼了,尤其是发掘探方刮面画线的时候,他几乎是双眼呆滞,大脑一片空白。
刮面是考古学的基本功。
啥是刮面,就是拿着手铲慢慢的在探方土层慢慢刮。
那么哪种程度属于刮好?
不好意思,真不知道。
甚至,看到指导老师示范,说,“咱们对比一下,前面两块土层的颜色,同学们仔细看啊。这块土颜色明显深一点,质地也比那块土松一点。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判断这里明显有两个遗迹(灰坑),这个打破那个。”
当时,苏亦看到的很认真。
实则思想环游太虚。
因为,他压根就看不出来土层颜色有啥区别。
啥都不懂。
咋画线啊?
听到邹先生说自己这段经历,苏亦就可以脑补出当时的画面了。
而且,邹先生的经历比自己当初第一次下工地的经历还要可怕。
因为工地下场,懵逼的学生也不只有他一个,跨考的学生也不只有他一个。
大家半斤跟八两,都是难兄难弟,大哥也不笑二哥。
其他老师的课堂,讲述的内容太过于高大上,相比较之下,邹先生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接地气太多。
让台下的学生都觉得,原来邹先生读书的时候也跟我们差不多,也有过我们一样的迷茫。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我在北大学考古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