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再次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最让苏亦印象深刻的,不是董作宾,不是郭宝钧,不是李济。
而是梁思永,是高去寻。
1954年4月2日,梁思永先生因病逝世,年仅50岁。去世前梁思永唯一放心不下的是,1948年中研院史语所迁台时,带走了他领队发掘的西北冈考古报告的草稿。
当时他因患急性肋膜炎而不得不去重庆动手术,所以只完成了报告的第一章至第七章及二表的初稿。
梁思永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史语所、考古所的同仁悲伤不已。后来他们一致推举梁思永当年的弟子高去寻继续整理完成梁思永的遗稿。
高去寻,字晓梅,河北安新人,1909年出生。1935年高去寻初次参加殷墟第十二次发掘,即侯家庄西北冈第三次发掘。由于他参加田野考古时期较晚,排号第九,所以大家称呼他为“老九”或“高老九”。
之所以被称为老九,那是因为从事殷墟发掘的考古组的主要工作人员当时号称“殷墟十兄弟”,这十兄弟虽参与发掘的时间略有先后,但年龄相差不多,依大小排列他们是李景聃、石璋如、李光宇、刘燿、尹焕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去寻、潘悫。
有人说,梁思永对高去寻这位年轻的弟子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只是安排他去挖掘小墓。
对于这个说法,苏亦不认同。
梁思永先生提携后辈方面并不吝啬,甚至在发掘遗址尤为放权,愿意培养年轻人给年轻人机会,只不过当时高去寻经验不足,只让他去发掘小墓,由于高去寻当时无缘视察大墓,这就为他日后整理大墓报告增加了难度。
对于大陆而言,高去寻这个名字较为陌生,但在台湾则赫赫有名。
他1948年冬到台湾,后任史语所的所长。
他是河北人,毕业于北大史学系。
他参加了殷墟第12至15次发掘,除参加小屯村遗址和西北冈墓地的清理外,还主持了大司空村遗址的发掘。
由于殷墟前15次发掘的主要材料都被携运到台湾,他便在梁思永先生初稿的基础上,对编号1001、1002、1003、1004、1217、1500等商王陵继续加以整理和辑校,陆续出版了发掘报告。
从1958年到1976年,高去寻历时18年才将梁思永生前的84页草稿、15页表格和140页大小草图写成八巨册、1164页、939幅图版的考古学经典报告——《侯家庄》。
李济在《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序中说:“校订辑补师友的着作,比自己写一本书更要困难……”
这活确实不容易。
因为辑补包括订正讹误等,梁思永先生的草书另成一格,不好认。
再加上时间久远,由梁先生亲手绘制的插图已经退色,有些还被误认为是白纸。
高去寻在补写出土器物时每一件都要核对原物,这辑补的工作,琐碎而繁杂。
单以篇幅计,高去寻补写的部分竟是梁思永原作的80倍。
尽管如此,高去寻在出版报告的扉页犹题为梁思永先生的未完稿,高去寻辑补。
这些报告还署有“梁思永遗作”的字样,在台湾曾获大奖。
但最后还有一两座大墓未出版,总报告也未完成,他就因病故世了。
当时,苏亦直到这段师生的传承故事的时候,整个人极为动容,忍不住泪目。
遗憾的是,重活一世,依旧没有机会再见梁思永先生。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我在北大学考古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