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湖光塔影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8-22 00:11:34|字数:8402字

当年,苏亦考北大文博就打算奔着这位先生去的,奈何无缘。

而刚才回答苏亦问题的蒋同学。

全名蒋祖隶。

这也是一号牛人。

后来也是北大考古系重点培养对象,后来去哈佛读博拜入张光直教授门下,然后留在美国,未来应该还担任斯坦福的兼职研究员。

这哥们,才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初露锋芒。

当然,知道博雅塔是水塔,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

苏亦需要的是这种互动。

互动结束,苏亦开讲。

“1924年7月为了解决师生的用水问题燕大打出一口深55米的深水井,且急需建一座水塔以向全校供水。当时就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然而,古塔这个建议一出来,就引起不小的争议。”

“什么争议呢?”

大家当然不知道。

纷纷摇头。

就连蒋祖隶也不知道。

就算未来他是大牛,此刻的他,还是一个小牛犊。

大家都在等着苏亦公布答案。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那么有争议怎么办呢?当然就是讨论的,燕大的做法并不是内部讨论,而是习惯性向外部征集意见,后来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广泛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

“燕大这个做法有点像之前贝公楼以及外文楼的命名一样,当时一大堆社会名流到访燕大,司徒雷登问诸人到校印象,当时钱穆先生就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乃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中国名称始是。”

“后来,燕大特为此开校务会议,就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予中国名称。当然,穆楼不是以钱穆先生的来命名,而是由银行家穆布莱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以穆布莱的名字来命名的。同样,适楼也不是胡适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S楼就是现在的俄文楼,原名圣人楼,是由罗素·塞奇资金会捐资兴建的,一开始是燕大女子学院教学楼。”

说完,苏亦就笑了,“恩,跑题了,咱们说回古塔问题。燕大向社会名流征集意见,得到广泛同意以后才决定见立式塔式水楼,是应该原创设计一个?还是要仿古呢?最终设计师墨菲选择仿古,然而,中国古塔那么多,到底选择哪一个合适呢?”

他说完,王讯就喊道,“通州燃灯塔!”

又是这货。

他的抢答把苏亦的节奏都打乱了。

苏亦望着他,“没有错,那么王讯同学知道为什么是通州燃灯塔吗?”

顿时,这货就摇头了。

苏亦继续问,“除了通州燃灯塔,大家还知道国内有哪些古塔吗?”

“西安大雁塔。”

“杭州雷峰塔。”

“应县木塔。”

“嵩岳寺塔。”

“开封铁塔。”

显然,对于中国的古塔,同学们还是知道一些的。

苏亦点头,“同学们,显然对咱们中国的古塔也做过相应的了解。不过除了上面提到的古塔之外,还有以下的古塔。”

“五台山大白塔。”

“山东灵岩寺壁支塔。”

“西安小雁塔。”

“上海龙华塔。”

“北京八里庄塔。”

“北京黄寺石塔。”

“北京宁天寺塔。”

“北京五塔寺。”

“承德须弥福寿琉璃塔。”

……

“这些古塔有些还存在,有些已经毁灭于战火之中了。”

说到这里,苏亦说,“说到咱们中国的古塔,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人,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他于1906-1909年穿越中国12个省区,对中国建筑进行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它们大都依然存在(有些毁于战火或其它原因,之后被重建),是真正的历史见证者。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搜集一下他的拍摄的照片观看,应该是第一个专注拍摄中国古建筑的外国人了。”

听他说完,众人恍然。

对于他这位小师兄的博学也见怪不怪了。

倒是,许婉韵笑个不停,“你小子,又跑题了。”

汗!

苏亦有些尴尬地望向宿白先生。

宿白先生不苟言笑,“确实喜欢跑题,不过你讲这些也属于类比,同学们应该会喜欢听,难怪其他老师都反馈你讲课不错。继续吧。”

明明在夸。

却给人一种很严厉的感觉,这估计就是宿白先生的风格吧。

既然宿先生让继续。

苏亦就继续,“咱们说会博雅塔,为了与校园古典建筑群和未名湖风光相协调,燕大校方向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后,决定参照通州燃灯塔,建造一座塔式水楼。时过境迁,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30章 湖光塔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30章 湖光塔影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