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说完,宿先生示意他坐下,说,“你们小师兄说的挺好的,课后,有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问他。”
有了宿先生的官方认证,
这一刻,众人望向苏亦的目光一变再变,都震惊于他的学识。
似乎,在考古专业诸位师长的课堂上,就没有小师兄回答出来的问题。
就连王讯都后悔不已,关键时刻,怎么不坐到小师兄的旁边呢。要是这一次他还坐在苏亦的旁边,哪里会有这种丢脸的事情发生啊。
苏亦坐下,许婉韵好奇问,“你怎么对《周礼》怎么了解?看过?”
苏亦点头,“一开始看的是《考工记》,然后接着看《周礼》,不过刚才的理解,主要还是来自于马师兄以前的笔记,不然,我那么知道这些啊。”
没有错,他是作弊了。
宿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从五十年代一直开到现在,十年间,从72年就开始复课,因为考古专业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了。
这种情况下,停课阶段五六年的时间。
加起来,这门课宿先生都教了快二十年,讲课的内容肯定回有所改变,但是引用的古籍部分却没有怎么改变。
尤其是极为重要的《考工记》肯定不会错过。
这些知识点,都被马世昌记录在他当年的笔记本上,恰好,俩人是室友,都住一个屋下,马世昌书籍资料,对于苏亦来说,想要看,随时可以拿。
来上课之前,他大致把以前的讲义还有笔记翻过一边,没有想到恰好用到了。
所以这是作弊。
没啥好说的。
许婉韵笑了笑,没有在说什么,而是指了指台上。
此刻,宿先生转身,继续在黑板上写了一行话。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写完,宿先生放下粉笔,面向众人,“这句话就是出自于《考工记·匠人》篇,同学们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吗?”
这一次,不用想宿先生点名,众人都下意识望向苏亦。
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倒是把坐在苏亦旁边的许婉韵都整乐了。
就连苏亦都以为宿先生会把自己叫起来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宿先生并没有抽起任何人,而是开始给众人讲解。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说着,又在黑板上,板书。
注:(1)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周代关于都城的一种理想化的规划。关于都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的这种设想,一直成为后世在都城建设中尊崇、模仿的蓝图,从而也成为后世中央政府进行政权正朔建设的最权威的依据。”
“有了这句话同学们,应该在脑海之中,有了一个关于古代城址一个具体的概念了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考古学发掘、研究都注意对中心(权力)遗址的工作,而对一般性的平民的遗址注意不够。在城市考古中,都城遗址因为某些惯性成为所有城址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也是考古工作做得最为充分的对象。”
“那么同学们,知道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这几个历史朝代之中,有哪些着名的都城遗址已经被咱们发现,又有哪些城址还尚未发掘呢?”
这个问题,问一些本科生就有些为难大家了。
就连王讯这话连《考工记》作者都能说成是梁思成先生,还要期待他能够这个问题解答出来,几乎不可能。
魏晋到隋唐,历经十朝,期间,都城一变再变,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要了解清楚它们都城名称。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研究哪个都城遗址被发掘哪个都城遗址尚未被发掘。
之前,宿先生提问,魏晋南北朝到底有多少个历史朝代,大家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它们的都城了。
答不出来怎么办?
只能求助了。
那么求助谁?
苏亦肯定是首选。
所以,他们又一次下意识望向苏亦。
乐得许婉韵都小声问,“苏亦,这是啥情况?”
马世昌笑着解释,“估计是在其他先生的课堂,一有大家不知道的问题,就喜欢让苏亦来回答问题,所以大家都习惯望向他了。”
姚华山小声起哄,“苏亦,赶紧站起来回答问题,宿先生还等着呢。”
苏亦却站起来。
干啥呢。
自己又不是人工智能。
啥问题都要回答,啥问题都要懂。
多累。
然而,他的内心吐槽,宿先生显然并没有听到,又再一次把喊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