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兄好厉害。”
“不愧是我们家的小师兄。”
最后一句话,不用想也知道是出自于王讯跟张新之口。
方灵忍不住推了推旁边的黎新叶,“以前,我一直觉得你叶子你就是天才,现在发现,还有更妖孽的。”
黎新叶苦笑,“我算什么天才啊。”
“叶子,你可不能妄自菲薄,刚读完高二就跳级参加高考,还考上咱们北大,你怎么不是天才了。要知道,你可是咱们中文系年纪最小的学生。”方灵说道。
黎新叶指着台上的苏亦,“我这17岁算什么,人家今年才15岁就是研究生了。”
要是苏亦知道,估计大跌眼镜。
因为他一直以为黎新叶二十好几,哪里想到人家还是个花季少女。
所以要怪就只能怪77级高考是个神奇的存在。
神奇到程度,一共有超过13届的考生。
包括从1966年到1977年这些届,另外还有78届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提前参加的,所以13届的考生一同进入考场。
实际上有部分65届的落榜生也参加了高考,而且都考上了,实际上还不止13届。
当时原计划招20万人,后来是因为考的人太多,570万人考,还有相当部分是优秀的,最后是扩招,扩招以后增加了6.3万人,所以是27.3万人,录取率是4.8%,这个在中国高考历史上是最低的。
这么多人里面,偶尔出现几个天才,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黎新叶跟方灵在感慨苏亦的妖孽,实际上,其他人也在感慨。
李志虹都忍不住说,“中文版呢?小师兄,可以写出来吗?”
苏亦笑,“这个也要写吗?”
李志虹点头,“对称嘛,再说,小师兄字体那么好看,不多写一下,可惜了。”
苏亦哭笑不得,只能乖乖书写。
这一次换成行楷,尽量写快点,不然,正正方方的宋体字,写到猴年马月。
他在写,台下的学生也没有闲着,都连忙拿出本子再抄。
这玩意,不可多得。
在黑板上的东西,一擦掉就啥都没有了。
诗歌爱好者,从一开始就是抄诗,收录多了,慢慢尝试着去写诗,被杂志诗刊成功发表了,才算是诗人。
像海子那样火遍全国,就成为大诗人。不过大诗人,可不容易。这玩意比娱乐圈明星还稀少。
所以不要觉得诗歌门槛低,谁都可以写诗,但能发表出来可不容易,能在着名的杂志发表出来就更难了。想要火遍全国,像《致橡树》这样成为人人争相朗读的诗歌,就更难了。
一年,也没几首。
苏亦写完。
台下再次鼓掌。
李志虹再次夸奖,“汉字更好看。”
苏亦认同,“确实,汉字更好看。”
李志虹笑着解释,“我是说小师兄的汉字书法更好看。”
夸奖别人的时候,话语越少越有分量。
比如现在的李志虹。
一个女人能用好看来形容一个东西,分量已经不低了。
被中文系的才女夸奖,这个体验感,还是很不错的。
李志虹这个才女是真才女。
后世,北大中文系流行一句话,“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这话不假。
因为历来培养的都是学者跟教学者。
然而,77-78级确实北大中文系最神奇的存在,因为这两届出现了一大堆着名的作家。
比如陈建功、刘震云、张承志、张蔓菱、黄蓓佳、查建英、少君,以小说成名的一代扶摇直上。
恰好,这些人都是五四文学社之中的主力军。
尤其是文学77级,刚入学就有五大才女的称呼,除了上面提到的黄蓓佳、查建英、少君外,还有李志虹跟王小平。
不过后来各自境遇不同,在中国文坛上,有人一枝独秀,有人消声觅迹罢了。
但在这个年代,在北大之中,一个五四文学社的社长,分量还是不轻的。
怀着这种愉悦的心情,苏亦继续朗读。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
绕着你而抽芽,象蔓藤卷缠着树木、
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延的
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
可是我的棕榈树呀,你该明白,
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
更亲更宝贵的你!我宁可你显现
你自己的存在;象一株坚强的树
沙沙地摇撼枝杈,挣出了赤裸的
躯干来,叫这些重重叠叠的绿叶
都摔下来狼藉满地。因为在
看着你、听着你、在你荫影里呼吸着
清新的空气,洋溢着深深的喜悦时,
我再不想你——我是那么地贴紧你。”
苏亦朗读完毕。
众人再次鼓掌。
李志虹再次赞叹,“翻译的真好。”
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小师兄真厉害。”
苏亦连忙摇头,“这不是我翻译的,没有这样的功底。”
“那小师兄能说这是谁翻译的吗?”李志虹问,“其实,我以前也看过其他一些版本,但没有小师兄读的这版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