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燕大的校址北依圆明园,南临海淀镇,东偏北有成府村,东偏南与中科院规划用地接壤,发展空间都不大。
但是,北大没有选择向燕大的西偏南处发展,而是向东,从中科院的规划用地中割出1000亩地,作为北大教职工宿舍所在地。
听到这,苏亦咋舌,“咱们北大可以啊,都能从中科院身上割肉了。”
许婉韵笑,“咱们北大岂止是可以啊,不过能拿到这1000亩地,不仅仅是北大推动的结果,而是多方推动的,当时那么多高校文科专业并入咱们北大,清华、北师大、辅仁、还有原来燕大的,那么多个学校。后来成立三校调整建筑规划委员会就是为促成这些事情,整个过程,也是多方面妥协的结果。”
不管如何,也从侧面说明北大的底气。
早年间,中关园所在的地方叫做中官村
这一片北大的新家属区建成后,要为之命名。但“中官”这个词,一种解释是古代官名,另一种解释是宦官之意。沿用这个名字,显然不合适。
那为什么中官变成“中关”了?
那是由时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汤用彤先生拍板定名为“中关园”,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中科院也在这一带建房,负责基建的机构时称“西郊办公室”。北大称中关园后,他们随之采用“中关村”地区的称呼。自此,“中官村”才成了后来大家熟知的“中关村”。
驰名中外的中关村,就是这么来的。
1952年1月,三校调整委员会制定了建筑计划草案,在1952年底完成的中关园新建教职工宿舍,总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户型100平方米的20户,最小户型24平方米的30户。
一开始,建筑面积并没有超过100平,最大的户型也就是75平一套,不过,在建设的过程中,就有人提出来,75平一套的房间对于人口较多的家庭来说根本就不够用。
然而,建都已经建了,怎么办了?
其实也很好办。
委员会决定将已建好的50平方米房屋两套并成一套,一下子就变成100平的大户型了。
分房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同系的教员尽可能安排就近居住。因此,这个年代的北大教师之间,关系都比较好,因为很多人,一住就是几十年,几十年的同事加邻居,左邻右舍之间,自然而然会结下极为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也会延续到各自的子女之间,也就是北大所谓的家属院孩子之间的友情。
当年时代特色,讲究谦让,人口多的住大户型,人口少的住小户型,当时房租的确定也十分简单,一律按每平方米每月0.10元计算。
产权肯定还归北大所有。
那时的中关村名声不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子,地广人稀,树多车少,中关园旁边的大马路最开始还是炉灰渣儿铺就的土路。
车子开过的时候,烟尘四起,有时候,刮起风来,都能把人折腾得灰头土脸。
但,住在中关园之中,也不乏大牛。
钱钟书、张岱年、任继愈、洪谦、黄昆、程民德、徐光宪、胡世华、朱德熙、林焘、吴兴华等大佬,都曾在中关园工作、生活。
要是出版社的编辑,当年来此约稿,走上一圈就收获丰厚,能拿到好几位名家的稿子。
苏亦之所以过来中关园,那是因为高铭先生就住在这里。
此外,俞伟朝先生也住在这里。
说到这里,许婉韵突然说,“中文系的王瑶先生也住在这里。”
“这么巧合啊?”苏亦说。
“是的,以后你可以喊钱立群师兄过来。”许婉韵说。“王瑶先生挺有趣的,因为是山西人,说话还带着山西口音,还曾经说过,现在盖的楼房,就像现代化的养鸡场。你有机会可以听听王瑶先生的课。”
“还是不要了,现在不合适去中文系。”苏亦说。
“哈哈,谁让你现在都成大名人了,昨天下午你在历史系说的《白蛇传》以及唱的《青城山下白素贞》,也都传出来了,现在,我们宿舍的姑娘都会唱了。”许婉韵说。
苏亦诧异,“真的假的?”
许婉韵说,“千真万确。”
果然,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传播速度就是快。
他还想说什么,就传来马世昌的话,“你们俩,别聊了,苏亦你认真点骑车,不然,进入园子撞到人,不好。”
“好的!”
苏亦也不敢分神,认真骑车。
蓝旗营小区还没有盖成之前,北大不少老师都住在中关园,甚至,后来俞先生到历博工作了,也都还住在中关园。
苏亦是第一次过来中关园,这里跟燕东园一样都是在燕园之外,中间隔着一条中关村大街,中关园则位于中关村大街东侧。走路,有点距离,但骑自行车就方便很多。
所以有了这个代步工具之后,苏亦的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了。
苏亦并不是贸然登门拜访,之前在学校见到高铭先生的时候,就已经跟对方确定拜访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