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许婉韵问了。
苏亦就继续负责添茶倒水。
“没有,被报送这条路被堵死了。但我提出来要考大学这条路,并没有堵死,当时我领导还算通情达理,他直接告诉我,考上就放任,考不上就留下来。于是,我就让领导给我开个证明,没有证明不能报名。于是,劳动局就给我开了一个同意报考大学的证明,我就拿着自己的高中文凭还有证明信去报考了。于是领导不给开证明信,那我想要考大学自然是考不成的。”
这个时候,轮到苏亦当捧哏了。
因为许婉韵拿脚踢他了。
“所以,高老师就打算考我们北大了?”苏亦问。
高铭先生点了点头,“是的,当时一共有六个志愿,能报的学校也不少,清华北大、天大、师院都可以报考,但我还是选择了北大了,第一志愿北大历史系、第二志愿北大中文系、第三志愿北大哲学系,三个职员都是北大,我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奔着北大来的,要考不上就好好工作,以后不再考了,结果,很幸运,我就被北大录取了。”
这个时候,俞先生说,“这点,高老师比我坚决多了,我当时还打算去南大读书呢,没有想到却上的北大。”
这话,无形之中就凡尔赛了。
高铭先生笑,“因为当年我的年纪也大了,工作也还可以,要考不上北大,其他学校也不愿意读了。”
马世昌都忍不住说,“说明高老师读书的那几年,基础打得很牢靠。”
高铭先生笑了,“这次考试,我印象还挺深刻的,一共考了三天,一共考了九门课,分别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太多了,以前在补习班的老本都掏空了,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课,考的很不好,以前学的不多,剩下的六门,考得还行,主要是以前在补习班专攻语数英,在服务处那一年也看了不少杂书,政治、历史、地理都看。所以能不能考上北大,我也没底,最总还是被录取了,有些侥幸。”
苏亦说,“高老师,你这哪里是侥幸啊,你要是侥幸,我就是作弊了。”
高铭还没说完,许婉韵就白了他一眼,“苏亦,你都专业第一了,你说自己作弊,我跟马师兄算什么?”
苏亦笑,“婉韵姐跟马师兄,绝对是凭借实力的,跟高老师一样。”
俞先生说,“高老师能考上咱们北大,肯定不是侥幸,实力使然,苏亦还有小许小马你们仨都是,当然,我也是,咱们能考上北大都是同龄人里面最为优秀的存在。就是高老师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所以,高老师一直都是我们的老大哥。”
俞先生这是总结性发言了。
因为故事说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
然而,许婉韵却不愿意。
她问,“高老师,还有呢?你还能进入北大,如何学习考古专业的故事呢。”
高铭先生哑然失笑,最终也没有拒绝。
“我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以后,就去招领导,我们没有拦人,却让我辞职,因为我不是保送的,只能辞掉劳动局干部的工作,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咱们北大历史系读书。”
“至于我为什么会选择考古专业?其实也是巧合,因为我们当初那一批选择考古专业的同学,实际上没有人知道考古学到底是咋回事。”
“我选择考古就是因为我喜欢看书,我跟苏亦一样,都看过《古史辨》看过王国维先生的着作,但他们的观点,却没能理解透彻,比如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还有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我都弄不太透彻,本能的倾向于王国维先生的观点,至于顾颉刚的观点,就有些摸棱两可,这两个观点的碰撞,使得我在选择历史学跟考古学之间,最终倾向于选择考古,一开始学习考古学的时候,我还一点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现在证明也还行。”
俞先生说,“老高,你天生就是研究考古的,要是学历史专业了,你估计到后面,又回去搞历史文献学或者古文字了。”
高铭先生也笑了,“这个东西不尽然,我学习没啥系统,少年时期跟刘先生学习古文,青少年时期学习语数英,但真正看书还是在服务处当阅览室管图书的阶段,当时,看了大量的杂书,什么书都看来,因为上班也没啥事,我就坐在窗口处,有人来借书,我找给他们,还书我收书,剩余的时间就看书,甚至到下班时间了,我也没回去留在阅览室看书,这一年的阅读,对我的知识积累有着极大的帮助。当然,我之所以选择北大,也是有原因的。”
“解放后,我其他兄弟姐妹都长大了,姐姐已经成家,弟弟都考上北师大化学系,家里就我跟母亲俩人,平时也不需要干啥,下班回家就看书,所以,考试的时候,实际上也不需要怎么备考。”
“至于为什么不选择南开,也有原因,因为我们单位被保送的干部都到南开读书,我当时也有赌气的成分,咱要考就考最好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