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通史陈列经常微调,并非一成不变的。
重点讲述前面五项,第六项,苏亦轻飘飘地提及。
那么第六项是啥?
“第六项,关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以郭沫若同志的观点为依据。”
没有错,就是这一项,一开始各位史学大佬差一点就打出翔来了。
好吧,打出翔什么的,有些夸张了。
但确实争论最大的一项。
中国的历史分期,一直争论不休。
以前争,现在争,未来还要争。
50年代末,老一辈史学家,如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夏鼐等曾召开一次座谈会,会议由邓拓主持,商讨《中国通史陈列》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关于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意见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中国通史陈列》是一个整体,只能取一种说法,不能在陈列中百家争鸣。
这个座谈会,就直接定下来郭老战国封建说。
为何如此,具体情况,苏亦也不知道。
除非可以翻看当时的会议纪要,不然,谁也不知道发生了啥。
但不知道具体情况,猜测一番,也是可以的。
无非就是两个因素。
第一因素,教员赞同战国封建说。
具体……略!
第二个因素呢,就可以多说一些了。
建国成立以后,高教部制定的大学通史教学大纲,以及中学历史课本都是按战国封建说编写的。
所以,在国家的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通史陈列》,作为“第二课堂”,承担着极为重要社会教育作用的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必须要跟教材保持一致。不然,一个国家两个主流史学观点,民众该如何辨别?
不可能人均史学家吧?
不过可以确定一点的是,各位史学大佬只是同意在《中国通史陈列》》中战国封建说分期,并不意味着与会者都赞同战国封建说的观点。邓拓自己就是持西周封建说者。
甚至,翦伯赞也持西周封建论,不过他认为西周为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是封建领主制的国家,与春秋以后的地主封建制不同,他的观点在他编着的《中国史纲要》就有集中阐述,北大历史系的学生都不陌生。
甚至,后世还有人吐槽,《中国史纲要》写的太垃圾。
大部分的东西都略过,不涉及。
对于这种无知的言论,就不需要去理会了。
说回中国通史陈列,大家默认战国封建说,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同一观念”,对于博物馆陈列人员来说,也是一条不成文的守则。因为《中国通史陈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而不是个人的学术成果展览。个人的不同观点可以保留,可以写文章发表。但是,《中国通史陈列》只能有一个标准。
没确定之前,它可以是西周封建说,也可以是战国封建说,但最好是战国封建说。
不然,中学历史老师会疯的。
把六项原则弄懂了,通史陈列基本上就看懂大半了。
因为六项原则就是纲领,它规定了《中国通史陈列》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陈列。
《中国通史陈列》展示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它依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学说,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上概括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演进、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这就是指导《中国通史陈列》设计的理论基础。
这个部分是树干,其他的部分,都是枝叶了。
这一部分,都是课本没有东西。
除非是做过专门的研究,不然,这些东西,就算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也讲不明白。
因为,讲解员大部分就是给你科普文物知识,给你讲文物的故事,涉及陈列展览涉及部分,就算他们想要讲述,也不一定会弄得明白。
实话实说,苏亦讲述这个部分,有些枯燥。
中途,不少人都离开了。
但总体来说,人数还是越来越多。
主要是北大老师当讲解员这个名头,还挺吸引人的。
大家都是冲着北大户外课堂这个名头过来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偏向学术性的讲解,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不少观众都掏出本子来做笔记。
苏亦讲完,众人鼓掌。
苏亦笑道,“前面这个部分,讲述的有些枯燥,现在就开始带领着大家去参观原始社会馆!”
哗啦的一下,队伍终于移动了。
原始社会设计组的组长是贾兰坡先生,这个部分是以当年裴文中、贾兰坡两位先生指导下举办的《原始社会展览》为蓝本,继续设计的。
当然,两部分内容有些相似,却又不太一样。
主要是跟通史陈列的六项原则有关。
因为是通史陈列,因此,整个陈列重点突出的并不是物而是人,上面领导始终强调“要历史陈列,不要文物挂帅”,“不要见物不见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