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苏亦继续问,“大家知道关键了吧?”
众人异口同声。
“殷墟!”
苏亦点头,“是的,盘庚迁殷,这个殷就是殷墟的殷。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
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上面的话有些笼统。
具体一点,就是民国时期,史语所之于中国考古,主要就是干一件事——发掘殷墟。
史语所在1928年至1937年间,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
可以说,这些年,史语所啥都没干,就是发掘殷墟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夏商周,前面两个朝代的帝王都出现了,剩下的就是周朝。
周朝,代表人物就是多了。
然而,因为战国封建说的缘故,直接把西周跟东周给拆分来说了。
因此,周朝部分,主要列举了三位帝王。
周文王、周武王,还有周幽王,恩,也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事情,之前提及的六项原则第一条已经提及了。“既要按照社会发展分期,又按照历史朝代排列”这话的核心内涵就是说,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又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内容。
想要把这两者给融合在一起,就会出现让大家极为不习惯的分期。
后来,俞伟朝先生担任历史博物馆馆长以后,通史陈列关于社会发展分期这部分都给淡化了。或者说完全给取消了。
1997年,最后一版通史陈列已经不再分设“原始社会馆”、“奴隶社会馆”、“封建社会馆”这三个部分了。
原始社会部分直接用旧石器、新石器两个时代来表示,紧接着就是中国的历史朝代,分别用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些历史朝代来表示。
看起来简单很多,但具体事情描述的时候,还脱离不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些术语。
从59年开始到1999年,通史陈列四十年,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间段:1958年8月到1966年8月,《中国通史陈列》从筹展到公开展出;1966年8月到1988年,《中国通史陈列》从因“十年”闭馆,经反复修改到重新展出;从1988年到1999年,《中国通史陈列》最后一次大修改到撤展。大致历经三次大改,五十次小改。
78年以后的改动,就不去提及了,因为还没有发生。其中,两次大改都是78年以后。
78年之前的改动,大部分都是小改动,其中,一次大改,就是闭馆以后为了重新展出,做过一些改动。
这些改动,并非从学术出发,更多是跟政治有关,因此,苏亦没有过多去提及。
他们虽然是历史系的学生,也学历史,但他们的重心依旧在考古。中国通史陈列可没有近现代史部分。
整个陈列,为何闭馆,又为何撤展,历史博物馆方面为了陈列能够重新展出,又修改了哪一部分,苏亦觉得这个部分知识,回去以后,待在宿舍私聊就挺合适。
不必要在博物馆现场过多提及。
在讲解过程之中,他一开始就从人物的角度去讲解。
从人物角度去解说通史陈列,就显得尤为简单。
然而,整个通史陈列奴隶馆部分真的如此简单吗?
并没有。
苏亦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观展的方向,就是以人为主,不要文物挂帅。毕竟通史陈列不是文物展。
接下来看展,就显得随意很多。
大家在逛,苏亦也在逛,甚至,他还让大家自由活动。
通史陈列文物部分可能有些难度,但历史事件对于一帮北大的学生来说,没啥难度。
苏亦需要讲述的,还是陈列设计部分。
比如历史人物展示部分。
“历史人物的表现手法,基本上分两类情况:一是展出人物画像,即有原像的就用原像。原像指的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的单人画像。没有原像的就考虑用美术创作,绘画或雕塑。”
“美术创作是陈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当年的历史博物馆陈列部就分为两个组,一个是内容设计组,另外一个美术工作组。从这点上,大家就知道美术创作的重要性了。如果想要进入博物馆工作的话,美术生还是挺有优势的。”
“那么绘画题材是什么呢?”有同学问。
苏亦说,“一是人物个体,一是选取某一历史事件为题材作画,在画面中出现人物形象,如《大泽乡起义》,画面中出现陈胜、吴广的形象。另一类情况,就是不出人物像,而是采用该人物的纪念物(陵墓、祠堂照片),或该人物的着作来表现。同学们,明白这一点,观看绘画部分,就不会觉得那么突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