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按照唐诗来划分。
那么历史的划分呢?
是不是也是按照唐诗的划分标准来?
并没有。
对于唐朝,文学跟史学的划分还是不一样的。
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
唐诗划分又是另外一个范畴了。
这里不讲,苏亦也不会。
继续回到唐武宗。
历史上,能够把武宗作为庙号的君王,都不会什么昏君。
大名鼎鼎的就是汉武帝了。
还有另外一个大众熟悉的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也被封为明武帝,不过大家都习惯称呼他的年号正德而非庙号。
简单来说,唐武宗本名李炎,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跟唐玄宗之间,还隔着八名皇帝,这俩之所以拿出来比较,主要是他们都算是大唐中兴之主,性格还有点像,都比较贪玩。
然而,唐武宗在民间的口碑可比唐玄宗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开创了开元盛世又弄出一个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李隆基,大部分的人对他都喜欢不起来。
尤其是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只觉得这位圣人,这是一言难尽。
好吧,乱入长安十二时辰,确实不严谨。
唐武宗的民间口碑极佳,被誉为晚唐的中兴之主。
那么他的功绩能否跟唐玄宗相比较?
自然是不能的。
他33岁就英年早逝,在位时间只有6年,就算如此,他也弄出来一个会昌中兴。
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喜欢假设,要是唐武宗没有早病逝,大唐的历史会不会改变?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至少史学研究,没有办法去做这样的假设,任何的假设都只是一种推演。
历史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实话实说,苏亦对唐武宗也没啥研究,但要写论文,就必须要查找史料。
重中之重,还是《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
除了这些史料之外,肯定会涉及到佛教典籍以及其他学者的着作。
这些就不一一例举了。
历史研究被称为书斋式的研究,并不是说说而已,想要知道的东西,多翻书就行。
多看史料多看论文,总会有收获。
当然,多看书还要懂得思考。
葛兆光先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研究历史,最好做到以小见大,通过事件的表现去看待事件的核心。
研究人物最好从人物看到整个时代。
研究文献,最好从文献里面看到历史时代的变化。
你如果研究一个事件,最好能够从整个事件讲它的背景,讲到引发这个事件一个大的背景。
如果你研究这个制度的变化,最好能够从这个制度里面去见这个制度政治的变化。
反正就是以小见大。
那么研究唐武宗灭佛呢?
仅仅是研究这个事件本身吗?要真是如此,有啥好研究的。
唐武宗是一个人,研究人物要看到他代表的晚唐时期。
那么研究唐武宗灭佛,必然要研究引发这件事的大背景。
这样一来,研究唐武宗灭佛就容易入手了。
首先就是要知道,他灭佛之前,大唐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灭佛的。
然而,这论文有不仅仅是研究唐武宗灭佛,还要跟朗达玛灭佛相比较,这样一来,就需要做一个横向对比了。
如果是学位论文,按照写论文的格式,这玩意还要弄个选题背景和意义。
不仅如此,还要分章,分别论述佛教在汉地跟吐蕃的传播情况。
接着才开始论述两地灭佛的历史渊源。
再开始论述他们灭佛的原因有何异同。
接着,肯定要详细研究灭佛的过程,最后才比较两地灭佛之后,对佛教的传播发展起到何种作用,最后一步自然就是总结了。
研究历史有啥?
自然是以古鉴今,以史为鉴。
所以肯定要说明,从这两起灭佛事件当中,后人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不然,研究个啥?
那么期刊投稿,又有何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能那么水。
论文的格式也大不相同,这玩意,也要看期刊对论文的要求,这些都是技法,不是核心,核心还是研究的知识点。
对于苏亦来说,困难还是收集资料,而不是论文格式。
前世读研的时候,怎么说也都水过不少文章,论文格式,对于他来说,自然不是啥大问题。
主要还是内容。
比如灭佛前,吐蕃是啥情况?大唐又是个啥情况?
吐蕃部分。
(略!想知道继续翻看上一章。)
前面苏亦已经跟马世昌他们做了大量的讨论分析,不需要再过多赘述。
现在的重点,自然就是放在大唐这边。
要是从佛教传播来说,肯定是汉地比雪区要早。
佛教早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就从西域以及中亚传播到汉地,而传入雪区,则晚了很多,大致于公元五世纪,而等到松赞干布上位,为了制衡苯教,才引入佛教,此时已经是七世纪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