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与仓央嘉措相关作为着名的历史事件,并非苏亦杜撰,而是有着大量的史料记载。
听到这里,同学们目瞪口呆。
他们没有想到,历史的真相竟然会是如此荒诞。
于是,新的疑惑又来了。
“小师兄,那为什么后来世人都默认仓央嘉措为六世啊?”
“不会是民间自行加封的吧?”
苏亦笑道,“当然不是了,民间加封还算什么加封。仓央嘉措之所以被认为六世,还得感谢咱们的乾隆爷,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重新默认仓央嘉措为六世。那么为什么,我会这么笃定呢。因为有清宫旧藏的唐卡为证。”
说到这里,他又补充道,“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用唐卡来研究仓央嘉措,原因就是在于此。”
说了那么多。
话题各种跳跃。
做了大量的史料解读,好不容易说到了主题。
苏亦再不紧扣主题,都跑题跑到十万八千里。
真的会让同学们,以为他就是跟大家讲美术史,讲藏族艺术,讲唐卡风格了。
其实,不是。
仓央嘉措才是他研究的最终目的。
说到这里,苏亦由不得不继续梳理仓央嘉措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仓央嘉措是从30年代开始的。
可以说于道泉先生就是第一人。
除了他翻译的诗歌;接着就是庄晶翻译的版本,以及黄颜、吴碧云编版本,此外还有龙仁青编的版本,这些专着中详尽地叙述了对方的身世,还通过诗歌以及史料记载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历史之外的人物形象。
以上四部着作(敏感词汇不能多次例举),除了于道泉先生之外,都是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80年代,才是研究仓央嘉措的高峰期。
研究者基本上都从仓央嘉措的生平出发,进而对仓央嘉措的诗歌进行了分析研究。
苏亦不是研究文学的,也不是藏学家,他是学历史,学考古的。
于是,他选择另辟蹊径,直接从文物出发,从唐卡艺术切入。
这也使得他的研究,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不是苏亦,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肯定不会有人去研究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既然要研究清宫旧藏的唐卡,苏亦肯定会有指向性。
他研究的唐卡就是故宫所藏的《仓央嘉措唐卡》。
听到这里,众人终于露出恍然的神情。
也都开始好奇,这幅唐卡到底有什么内容,会引起苏亦那么大的兴趣,会让他深入研究。
苏亦自然不会让大家失望,开始介绍唐卡的情况。
“唐卡的风格,我就不用说了吧。”苏亦笑着问道。
自然不用。
他前面花了一节课来分析唐卡风格,同学们要是还记不住BJ宫廷风格,那肯定就是上课的时候打瞌睡了。
唐卡的风格不用说。
但是唐卡的基本信息,还是要介绍的。
“我研究的唐卡是一个组图,这组画共计十三幅,包括一至七世,以及他们的传承有关的历史人物。”
“唐卡画像后面还缝着白绫一方,汉文写着:‘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六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番画像****源流一轴。番称……(敏感词条,略!)’”
苏亦不仅说,还开始板书。
白绫上的文字是繁体字。
苏亦按照繁体字写一遍,又开始写简体字。
写完问,“这些字面意思,就不用我翻译了吧?”
众人摇头。
就是字面意思,一看就懂。
还需要翻译啥。
能够写出简体字,已经很有心了。
然后苏亦开始跟同学们讲解画像的内容。
“除了汉文外,还有***三种内容相同的文字。故宫收藏的画像中注明‘番画’即是表面为**画家所画,也说明画像的来源之地。画像中的仓央嘉措年轻英俊,神态安详,左右手的姿势各不一样,都各有象征。一弟子于坐下虔诚地聆听他的讲经。头顶上祥云之中,右边是……其下是……;左侧是手持乌巴拉花箭的**,这是他主供的**。蓝天下是青山绿水特别画出一片白浪翻卷的蓝色水面,一对水鸟欢快的浮游。与其他六位**画像不同之处是没有画寺院建筑。”
说到这里,就有同学们好奇问道,“小师兄,这是为什么啊?”
“不画建筑,是像表明仓央嘉措的特别之处吗?还是画家独爱仓央嘉措?”
“或者说,这里面有什么忌讳之处吗?”
“要不然,就是仓央嘉措不喜欢寺院建筑?”
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苏亦稍微停顿,他们的问题就一股脑儿地涌上来。
苏亦只能给出自己的解释,“大家都知道藏地是没有海的,蓝色的水面,应该就是湖水,那么在仓央嘉措的家乡,哪个湖泊像大海一样蔚蓝呢?”
“青海湖!”
很快,同学们就反应过来了。
苏亦点头,“是的,所以我认为这应该就是画家想说明仓央嘉措圆寂于青海湖滨,画家以此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