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中轴线——北平古城的灵魂和脊梁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3-10-23 08:24:19|字数:22042字

对于尹教授,作为昔日广美美术史的学生,苏亦还是不陌生的。

虽然他读本科的时候,对方还在央美,但,不妨碍尹教授学界大佬的地位。

现在却变成对方的小师兄,成为对方学术启蒙人,也挺好玩的。

然后,众人就开始疑惑,什么是美术考古。

好吧,这年头确实还没有美术考古的概念。

苏亦暂时也不跟他们科普这个了。

而是把话题回归到永定门,回归到中轴线。

“我之前让你们搜集中轴线相关的资料,有没有看过民国时期的北平市中轴线建筑测绘的相关资料?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民国政府曾经启动过轰轰烈烈的繁荣北平计划,开启了第一次北平城文物古迹保护工程。这事,你们知道吧?”

考古班的学生大部分都点头。

显然,他们这一次为了这次实地调查,也翻阅了不少的资料。

倒是,黎新叶她们这些中文系的姑娘有些疑惑。

她们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

苏亦解释,“北伐成功以后,政府迁都南京,昔日繁华的北平城,经济一落千丈,于是,政府想要恢复北平经济,只能重新寻找一个经济增长点,奈何,北平是一个消费型城市,之前的繁荣,完全是因为它是政治中心,迁都以后,想要靠庞大的官僚群体维系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已经不可能。那么靠工业,也不行,因为没有基础,靠贸易呢?也不行,隔壁还有天津呢,那么北平的优势是什么呢?”

他突然的问题,让众人都一愣。

“人口?”

有同学试探性回答。

噗嗤!

中文系的姑娘都笑起来了。

张绣予说,“你们小师兄,今天带你们过来是勘察中轴线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更加清楚了解古城古迹,他的问题肯定是围绕着这个来,回答人口,偏离十万八千里了,又不是研究社会学跟人类学。”

方灵等人也都点头附和。

中文系的老大姐们看问题还是很精准的。

苏亦望着这帮家伙恨铁不成钢,“北平的优势自然是作为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也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于是,建设“文化城”“游览区”,成了1930年代北平的主要发展思路,正因为如此北平才开展大规模的‘故都文物整理工程’。”

众人恍然,这么简单的答案,这么没有第一时间想到呢。

“结果,抗战爆发了,为了保护国宝,1933年初,北平城大批文物南迁,这事也带来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极大的冲击北平的旅游业。珍宝不在,古都魅力锐减。鲁迅先生还特意做了一首诗:‘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这首诗一年出来,众人又忍不住笑起来。

因为苏亦之前也魔改了李白的《夜宿山寺》,跟鲁迅先生的魔改版《黄鹤楼》有得一拼。

“文物南迁,影响极大,不仅冲击了北平的旅游业,也极大的影响民意,民众纷纷谴责,政府面对日寇,不去卫国守土,却忙着抢运宝物,放弃北平,使得市民变成‘弃民”,造成民众对当局极为不满,一时之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为了安抚人心,北平文化城的事业,就必须进行到底。于是,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长,决定对北平古建文物进行大规模系统性修缮。其实,袁良决定修缮北平城内的古建,是出于多方考量,对内可以安抚人心,对外也可以抵制曰本人对北平城窥视跟破坏。”

苏亦说到这里,大家有些懵圈。

对内,大家多少可以理解,对外,凭什么可以抵制曰本人的窥视?

苏亦解释,“之前我跟大家谈论文物南迁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当时社会各界分成很多派,有支持的,有反对,鲁迅先生还说,他们各有个的理由。其中,反对派呢,有一个理由就是觉得,北平是文化都市,曰本肯定会顾及国际舆论不敢随意毁坏国宝。这个理由,我们已经知道了,是站不住脚的。但政府方面,还是觉得只要把北平规划建设成为旅游胜地,使北平成为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定为国际社会所瞩目,而又可将国防建设寓于新兴的都市计划与市政建设之中,藉此以遏止日本的侵略图谋。”

说到这里,苏亦反问,“大家觉得政府这个目的实现了吗?”

大部分同学都摇头。

苏亦笑,“也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至少沦陷期间,北平城并没有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一些文化古迹都保存完好,并没有像英法联军一样,烧杀抢掠,肆意破坏。至于为什么,日寇会克制不破坏北平,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就不解释了,不然跑偏了,咱们回归北平古建修缮的话题。”

其实,整个过程,时间跨度就好几年。

从1933年6月袁亮上台,主推古建修缮计划,到真正修缮,已经到1935年5月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72章 中轴线——北平古城的灵魂和脊梁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72章 中轴线——北平古城的灵魂和脊梁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