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5-04-27 22:31:56|字数:22058字

至于英文文献,他几乎上可以流畅阅读。

丁颖教授的文章涉及的文献太多,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农史文献,因此,在他的文章还特别说明“本篇关于古典的文献和年代方面,得华南农学院图书馆主任梁家勉同志帮助很多,特此感谢。”

能够被重点提及的先生,肯定是大佬了。

实际上,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梁家勉先生确实大佬,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史的先驱之一。

他不仅是华农第一个农业史硕导,也是国内第一个农业史的硕导。

这也是为什么华农后来会是国内农业类大学里面唯一仅存硕果拥有历史学硕士点的高校。

就是从梁家勉先生开始打下来的江山。

好吧,跟这个有关系,也好像没啥关系。

前世,华农的历史学硕士点也很晚才能申请下来。

但想要研究农业考古,就绕不开农业史,或者说,农业考古也算是农业史领域的基本盘。

其实,梁家勉跟丁颖教授属于师生关系,从中大辍学之后,因为受到丁颖教授的器重,聘请他回中大农院主持图书馆工作,这也给他的农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鉴于丁颖教授的文章晦涩难懂,自己又缺少古籍文献,苏亦只能到华农拜访梁家勉教授。

奈何他不认识对方,只好通过关系去拜访。

在省博,他所谓的关系,当然就是杨式挺先生了。

此前,他写石峡遗址栽培稻遗迹初探的时候,杨先生就曾提议到他去华农拜访梁教授。

当时,他时间有限,再加上只是浅谈初探之作,不需要那么兴师动众。

其实,他之前去省粮研所拜访水稻专家钱咏文,顺带在研究所的稻田上插了一天的秧苗之后,钱老师也打算带他去拜访梁家勉先生,当时,他也拒绝了。

现在,文章越写越深入,不再是游戏之作,就必须要有文献资料去支撑。

这个方面,不管是省博还是中大,都没有华农有优势,毕竟是专业对口。

因为历史原因,中大有很多旧址,但最出名的肯定国立中大石牌校区。

正是因为有石牌校区的存在,周边才聚集了不少的高校跟科研单位。

到了后世,华工华农已经不用石牌校区这个称呼,大家也习惯性称呼五山校区,唯一跟石牌沾边的反而是华师的石牌校区。

其实,国立中大石牌校区是按照中山先生的遗嘱,规划的新校区,当年除了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外,全部迁入新校舍。

1938年的时候,校园建设因为日军侵华,被迫中断,期间,校园被作为驻军司令部,建筑一度受到破坏。

战后,再次扩建。

可以说,从1932-1949年期间,先后建造了各类建筑和主要构建物182座,其中,农学院、博物馆等15座已规划好的建筑未来得及建造。

52年,院系调整,中大搬迁到康乐园,石牌校区一分为二,成为华工跟华农的校区。

院系调整的目的,就是把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式的高校体系。

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

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人文社会被严重削弱。

几十年过去,不少人都怀念当年的辉煌,觉得这次院系调整毁坏大量的中国高校。

毁坏与否,不能简单地照搬高校规模去评判,综合性大学就一定是辉煌?

君不见后世985/211过后,又开始变成双一流。

于是,有人把南大、浙大、厦大、武大、中大并成为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广东的着名高校,或多或少都跟中大历史渊源。

比如现在的中山医大,就是曾经中大医学院,当年没搬入新校园,拆分之后,也不需要去康乐园,才有后来中大的北校区。

而,留在原址的农学院跟工学院,又经过重组成为现在的华工跟华农。

这俩高校之间,一脉相承,之间的故事就很多了。

后来,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千禧年,高校合并大浪潮的时候,这俩高校还一度想过要合并,有人调侃说可以组建一个新的“华南工农大学”,于是,有人不嫌事大,提议把回归地方的南医也并入进来,组成新的“华南工农兵大学”。

实在觉得这个名字太牛叉了,低调一点换成“华南大学”也行。

然而,你真这么搞了,中大的面子哪里搁啊?

石牌校区拆分为两个学校以后,慢慢地就逐渐开始建围墙,为啥建围墙,不得而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6章 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6章 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