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内家,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内家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站浑圆桩,腿部气血通了,就不怕脚后跟疼了,因为有气在下头托着。
初练者气血未通,是要小心久立伤骨,所以要在脚后跟与前脚掌之间轮流转换,如果还是做不到,那就干脆放在脚心,等得了气再说。
等你上了步,就知道我说的脚后跟的秘密在哪里了。
筋、气、血的消息都是从那里出,全身筋脉自能联络一体。
练形意拳的,一开始就站三体式是笨功夫。
很多对五行拳没印象的初学者,上来就站三体式,很容易站成枯桩,或者熬腿子盯不下去退缩了。
应该先打定步劈拳,打一年活了全身气血,对五行拳有了认识,身体也有了基础,再结合着站三体式,二者互相参究才会事半功倍。
劈拳前出那一手,看似钻拳,其实是横拳。
太极拳是轻灵至极之物,看似缓慢,其实里头灵动异常。
要在缓慢里头出灵动,就是在移形换步里体现。甚至包括膝盖疼,也有身形缓慢的原因。
比如搂膝拗步的互换,打起来很慢,但真用起来想都不用想瞬间就换了身形。
太极拳几十个招法,平时慢慢练入脑,等用时也是想都不用想的,托着招法的就是八门劲。
身法的练习,是有个窍门的。真传一句话,就两个字:中线!
打太极拳要时时刻刻把握自己的中线,中线不倒你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倒了人家的中线你就赢了他。
而练习的时候,也要始终稳定中线,但是在身法转换的时候,主观意识里要把中线提前移动出去。
也就是说,中线移动在身法之前,一下身体就灵动了。
其实不光太极拳,任何有内功的拳法都是如此。
等你有了功夫,这个中线移动的窍门会给你很多惊喜,但现在我就不多说了,省得还没练出来就胡思乱想。
八门劲都在这个周身一气里收发,由无而有,由微而着,渐成洪流。
有招有劲有身法,动起手来间不容发的才是太极拳。
两种动物,一种是猫,一种是鸭子。
猫一惊乍的时候,或者说准备攻击的时候,身体倏地往后一缩,两个屁股瓣高高耸。
,前爪子伏在下颌使劲挠住地,浑身象压紧了弹簧一样随时放出去。
鸭子则是上岸的时候抖干净身上的水,那个大肥屁股左右高频率地震动,带动全身地抖动。
我们形意拳说惊起四梢,猫大约都能做到。
眼睛瞪得滴流圆,爪子使劲抓住地,嘴扣得紧紧的,头尾竖立笔直一条线。下一步就是致命一击。
形意拳应当是非常古老,起源于上古时代,是人类对动物捕食本能的模仿。
后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道家的性命之学结合起来,才成就了如今的大器。
猛兽的手段,其实就是一扑加一咬。
我们人不能咬,就是紧扣牙关,不然力就不整了。
十个脚趾头是一定要抓住地。
力从脚下起,不过非从脚下生,那么这个力量的发动机在哪?说出来不雅,其实就在屁股!
练形意拳你得找到自己的屁股,找不到一辈子半截子拳。
八极拳其实也是如此,说你有腰没胯,屁股没找到。
黑人为什么天生田径好?你只需去观察他们的臀部
。亚洲人田径差,我们天生臀部功能较弱。
传统武术发现了这一点,八极拳就有专门的悠胯练法,要把那里打开上下连接成一体好发整劲,只是你功夫没到悠来悠去的是体会不到里头的奥妙的。
形意拳其实无论三体式还是五行拳都在练胯,找不着屁股是时候还没到。
打出浑然一气,就不会见棱见角了。
自然,须得拙力去尽,灵劲遍体。
快是演,慢是练,见不到快慢才是打。
形意拳可以演得如行云流水一般赏心悦目,因为内家拳符合人体生命规律嘛,看着自然舒服。练、演、打非一回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