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裹钻翻。这是形意出手的特点。
这里的手,不仅仅是两条胳膊,还包括肩背。
更确切的讲,拧裹钻翻是形意拳的上半身。
拧裹钻翻是练功方法,不是技击应用。功夫练好了,怎么用都行。
只有中规中矩地练,才能没规没矩地用。
为了练好拧裹钻翻,前人总结了一些窍门,如小拇指朝天。
拧到小拇指朝天,才算是拧到位,这就是规矩。
也只有到这个程度,肩背才能因拧裹而得到锻炼,久而久之,肩背与手臂劲路连成一片,才有熊膀之力。
和灵活的手臂不同,肩背处的骨骼经络不怎么听使唤,通过手臂的拧裹,刺激这部分骨骼经络,使其强健而灵活。
两条手臂原本是两条劲路,因肩背而分离,各自为战。
唯有肩背练到了,练通了,两条胳膊的劲路才能互相呼应配合,到这一步,才算得上左手与右手相合。
练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别说六合,就左手与右手不经历长期锻炼也合不上。
当然,小拇指向上只是自我检验的参照,拧裹的根本还是看肘:即不能架肘,肘尖不能外摆,而应该向下,许多拳书上也称作“坠肘”。
沉肩和坠肘是一回事,能坠肘自然能沉肩。
但沉肩不好专门锻炼,经常拧裹钻翻,自然能够沉肩。
坠肘这个练法,也是为了肩背的锻炼,实作自知。
形意劲是软着去硬着使,松着去紧着使
形意拳的关键就是强调“劲”,要想掌握形意拳的这种“劲”,就要排除一切蓄意识的杂念,在轻松自然中去追求形意拳的迅猛刚实的爆发劲。
轻松自然是前提、是准备,是“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迅猛刚实则是我们精心钻研埋头苦练日思夜想的结果,是习练形意拳所追求的目的,即是“放”。
“蓄”即是蓄劲,蓄劲的过程是人的身体内外组织器官吸收能量的过程,将这些能力在瞬间释放于体外,这个过程是“放”的过程。
人们都知道澳大利亚的袋鼠,在奔跑时全靠后腿的跳跃向前,在起跳时袋鼠将身体的能量释放出去,将身体弹至空中。
由空中到落地期间,袋鼠迅速收缩身体的各部组织器官,待落地后再进行能量释放,把身体弹向空中。
袋鼠跑动的全过程就是蓄能和放能的过程。
我们要吸收学习袋鼠的这个特长,并运用在形意拳的习练之中,加速我们对形意拳技艺的理解和掌握。
形意拳的前辈们之所以将心意拳演变发展为形意拳,其用意就是使形意拳这门传统武术,由外形升华到内意的修练,即“象其形、取其意”。
其中“其”即是动物,故此发明了形意十二形拳,这十二形就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捕食和相互争斗的技法而提炼出来的。
其中蛇形的盘蛇式、鹞子束身等都是在练蓄劲,相对蛇形的灵蛇拨草、鹞子人林等又都是习练放劲的,从而看出能否掌握蓄劲,这是习练形意拳的关键。
轻松自然进蓄劲的过程,就要有意识地收缩身体,使意内敛、气下沉,呼吸自然。
待到发劲时,则丹田省气,劲气随意达到所需要的肢体,实现敢劲的目的。
有的前辈们把蓄劲的过程比作“缩”,就是把整个人体的骨结间的距离用意极力缩少。
把筋缩短到极限,就像在奔跑的袋鼠的两条腿,离地时它的筋腱、肌肉、骨骼一起伸长,瞬间疾速发劲。
通过这种方式把蓄劲释放出来,将身体弹纵出去,再重复蓄劲的过程,然后再放劲。
如此循环往复地跳跃,袋鼠蓄劲越多、放劲越大、跑跳越远。
也就是,缩得越紧,蓄劲越多,放劲越大。
这“缩”“放”不是动作的缩小、身体的缩成一团,那就失去了形意拳头顶、项竖的要求。
气不顺达,气力不能收发,还容易练出低头、猫腰、驼背的毛病。
俗话说:“低头猫腰艺不高”。
“缩”不失形意拳的基本人体要求,它不是人体四肢的“就合”或往一起蹲、团、缩,那样练不出关节、筋骨、肌肉的开放。
形意拳大师李仲轩老先生常讲:劲要往骨头里练,只有从骨头里发出的劲才是形意拳的真功。
我理解这也是在阐述形意拳的蓄劲和放劲,也是李仲轩老先生的毕生心得。
难怪形意拳大师尚云祥老前辈与人交手时两臂如同铁棍一样,触人即飞。
真可谓:蓄劲内外合一处,放劲意在骨中出。两臂坚硬如铁杵,打放自如似走路。
形意劲是软着去,硬着使,松着去,紧着使。发“五弓”之力。
是形意拳发力的根源。形意拳要求“行似槐虫,起似挑担”。
是先收后放,形似槐虫,是指在发力前形同槐虫先卷缩再伸腰;
如拉弓射箭,用其反弹力,产生发射力量。
以全身关节,同时曲中求直,以各个不同方向的反弹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