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荀镇东巡行二州(四)

作品:三国之最风流|作者:赵子曰|分类:游戏|更新:2021-05-21 19:21:34|字数:22260字

沿途所见,田地荒芜,入到卢县县内,堂堂一郡之治,街上亦人烟不多,观之竟有飘零之感。

到堂中坐定。

荀贞问徐卓,说道:“我闻卢县有大姓甘氏,素来称雄乡里,然而你适前介绍郡府诸吏时,我却怎不闻有此姓?”

刚才路上的时候,因为有众吏随行,没法问,所以到了堂中,荀贞才私下问徐卓此事。

徐卓答道:“诚如明公所言,甘氏在卢县当地,可称豪姓。唯其族中人依仗族势,多横行不法,鱼肉百姓,黄巾乱时,他们与黄巾勾结,曹孟德与明公为敌,他们又与曹孟德互相勾联,因是卓在查明他们的不法事后,就将其族中凡涉案之人尽数收监,依律罪之,其有当斩者,卓已呈请州府核验,只等州府的判决下来,就要对之行刑了。”

徐卓算是轻侠出身,他了解轻侠、豪强们的脾性,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非得以严厉的手段打击不可,其实也不止卢县的这一个甘氏,济北三县之内的那些不法轻侠、豪强,现而今基本上都已被徐卓收拾的妥妥当当,——这却是与荀贞治兖之策正好吻合。

荀贞听了,点头说道:“对於不法豪强,固当依法惩之,但却不可杀戮过胜。你若是因此而被传出酷吏之名,对你日后在士林中的声誉恐会不好。”

荀贞对徐卓真是关怀备至。

徐卓泰然应道:“只要能助明公成就大业,及一展卓胸中抱负,士林声誉於卓,如浮云哉!”

……

巡过济北三县,继续南下,至东平国。

东平国与济北接壤,位在在济北南边。

东平的辖地范围与济北相仿,只比济北略大了点,不过郡内的县却比济北多了一倍多,共有七县。——弹丸之地就有七县之多,由此即可见,昔年太平盛世之时,东平的人烟有多稠密。只不过如今东平国各县的民口也是急剧减少。

东平相李瓒是荀贞同乡士人中的前辈,荀贞到东平前,提前传檄他,叫他不必郡界相迎,但是李瓒是个守礼的儒生,未从荀贞此令,仍至在郡界迎接。

荀贞听报之后,在离郡界还有一两里的地方,就从车中下来,徒步而前,带着郭嘉等人去与李瓒相见。

便且不论李瓒是颍川士人的前辈,徐卓是后生。

单从李瓒所带的从吏,就可看出他与徐卓的不同。

徐卓所带从吏,不乏勇武雄健之士,而李瓒所带的从吏,却尽皆高冠儒士。

於远近颇多荒废的田野间,远远地看到官道上这一干衣袖飘飘的儒生,蓝天之下,竟是给人一种异样之感。

不等荀贞到近,李瓒撩衣,像是要行礼的样子。

荀贞慌忙赶上两步,把他拦住,说道:“李公!贞岂敢受公之拜?公可千万莫折煞我了。”

李瓒执意行礼。

荀贞拦阻不得,只好让开身子,权当是受了他半礼,并下揖还礼。

东平国的郡治在无盐。

无盐位处在汶水以南。汶水整个的东西贯穿了东平国的郡内,正好把东平国大致的分为北边和南边两个部分,是东平国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同时从汶水上分出了许多的支流,分向南或向北流淌。

自东平国北边的郡界入境以后,第一个是富成县,然后再前行是章县,接着就是汶水了。

沿途所见,河流密集,土地肥沃,然与在济北所见的情况大差不差,荒芜的田地也有不少,在农间耕作的百姓并非很多。

荀贞与李瓒同车而坐。

他一边打望车窗外的景象,一边问李瓒,说道:“李公,现在东平的民口数量,比之公上次上书郯县时,可再有增长?”

李瓒回答说道:“瓒自到郡以来,广招流民,并把明公分配下来的黄巾降卒妥善安置,现今民口数量比之三初到俊时大约增长了万余口。”

李瓒是李膺之子,乃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传统士人,他治理郡中完全按的是儒家的那一套,爱民重士、轻摇薄赋、重视农桑,乃是以礼义治民,加上他名声很好,名望又重,所以他主政东平的这些时月,从外地而来投奔於他的士民数量还是不少的。

就整个兖州来说,流民招揽到的数量,可以说东平国虽然郡不大,於考课中,却是名列前茅。

前行不是太远,李瓒朝道路西边指去,说道:“明公请看,这一大片田地,现於上面耕种的就是瓒安置的流民。这些流民有的从青州来,有的从兖州别郡来。他们到了东平后,瓒竭尽所能分给他们田地、粮种、耕牛,让他们在这里安下家来。”

荀贞说道:“公在郡中,招徕流民,爱民如子,此皆德政。我在济北的时候,徐卓在这方面所为,远不如公甚矣。公若有暇,不妨去书徐卓,教诲下他,该如何在流民这块儿施政?”

李瓒说道:“徐济北治郡严厉,豪强慑服,如今济北值此战乱之世,而我闻之几乎路不拾遗,此我不如徐济北远甚矣。”

相继巡过富成、章县,渡过汶水,到至无盐,已是荀贞到东平郡的第三天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国之最风流》,方便以后阅读三国之最风流第79章 荀镇东巡行二州(四)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之最风流第79章 荀镇东巡行二州(四)并对三国之最风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