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浩然正气

作品:大明伪君子|作者:南墙的那头|分类:历史|更新:2022-01-13 14:30:04|字数:5604字

“公子,打探清楚了,那刘大夏每日早晚到衙署里点卯,之后便会到档房中当值,日日满勤,从未有过休沐请假的记录。”

这就有些头痛了。

兵部档房属于兵部办事机构之一。

主官便是刘大夏。

汪芷进宫,那么取得郑和下西洋资料的重任就落在了方唐镜身上。

王千户又接着禀报道:“《郑和出使水程》所在处皆已探明,存放在丙库甲字号存档处。”

“很好,没有惊动刘大夏吧?”方唐镜追问道。

“没有,咱们的探子买通了誊抄房的书办老窦,从他那儿得到的消息。不过据老窦说,刘大夏此人也极为重视这份存档,这个月经常进出查看,并且还借出了相当一部份带回家中。”

果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朝廷上次的开海禁之议已经引起了刘大夏的警觉,随着汪直的回京,他很可能要准备孤掷一注了。

上次朝廷的开海之议虽然仍是议而不决,但是开海派明显是占了上风的,加上皇上意动,如果汪直这次从江南回来,再次提出开海之议,十有八九此事能成。

那么,唯一能阻止开海的就只有铤而走险一途了。

“公子,这是刘大夏此人的资料。”王千户递来一叠材料。

方唐镜一页页看了一遍,不由叹了一口气。

时间紧迫,对付非常之人只能用非常之法了。

对付刘大夏,若是有可能方唐镜其实很想用一些君子的法子,比如动之以国家大义,比如大家当面辩论这些文绉绉的书生法子。

但方唐镜知道,这套方法对付别人可行,对付刘大夏,是不行的。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刘大夏。

如果有可能,方唐镜并不愿意与刘大夏结怨。

刘大夏出身山东东平名门,其十一世祖刘宝曾是如果岳飞岳爷爷手下统制官,立过赫赫战功,岳爷爷遇害后,刘宝弃官而去。其父乃是永乐十八年举人,官至广西按察副使。

刘大夏本人从小就有才名,小时候还没有起大名,小名瑞昌保。

刘大夏这个名字也很有名头。

瑞晶保六岁那年随父入京,大学士杨溥一见而奇之,赞道:“此子将来成就还要在我之上啊!”

要知道,杨溥就是后人称为“三扬”的“南扬”,史称相业为大明之最的三人之一。

于是,扬溥便给小昌保起名为“大夏”,殷切之意不言而喻。

而刘大夏也并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望,天顺三年,中解元,天顺八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按规定庶吉士实习期满后是要留在翰林院的,且翰林院已经拟定了他的职务。

但刘大夏却主动要求出任实职,由于他通晓兵事,于是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又调升职方司郎中。

任内革除官署积弊,本职工作完成出色,上级交待下来的任务都很符合成化皇帝的意思,很受历代兵部尚书的重视。

可以说,此时的刘大夏乃是君子中的标杆性人物。

从资料上看,刘大夏乃是标准的正人君子.

且不是清流那种只会夸夸其谈的君子,而是相当务实的君子。

事实上,到了弘治朝,刘大夏与王恕,马文升三人,因政绩斐然,成就了“弘治三君子”的名声。

这样的人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信仰,他们并不迂腐,但是认准了的事却是固执得可怕,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百折不回,并不是随便什么大道理就可以改变他们心中的信仰的。

这从正德朝,年已七十五岁,且已致仕的刘大夏老头还敢上书正德,痛陈宦官专权之弊,以至于被流放肃州,单单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此人性子之坚韧不阿。

所以想劝他放弃阻止开海禁,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

当然,若是时间允许,方唐镜还可以买通里面的人调包,或者干脆重抄一份等等,方法很多。

但奈何时间不等人,为了不至于使国家委屈,只能委屈个人了。

方唐镜断定刘大夏会铤而走险,并非空穴来风,又或者是根据历史传闻,因为刘大夏做这种事是有前科的!

前年,安南(越南)后黎朝圣宗黎灏入侵老挝,不料反被老挝大败,汪芷曾想过要趁机带兵攻取安南。

并且成化皇帝也是很动心的,毕竟成祖也没能完全成功的事业若是在自己手上完成,这份成就足以为自己脸上大大的增光。

于是汪芷派人向兵部索取成祖时征安南时的资料文书。

不料刘大夏便藏了起来不给,并且刘大夏还对兵部尚书说道:“兵祸一开,西南糜烂矣!”

因而当时的兵部尚书余子俊便上书反对,并明言征安南时的资料丢失,此事遂作罢。

汪芷好事不成,却不知是刘大夏做的,只当余子俊作梗,当然是不会罢休的。

余子俊也算命好,刚刚成了汪芷打击的对象,家中老母去世,于是按规定丁忧守孝三年,这才有了现在的项忠出任兵部尚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伪君子》,方便以后阅读大明伪君子第520章 浩然正气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伪君子第520章 浩然正气并对大明伪君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