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瑶现在的统治范围包括晋国、齐国、卫国、中山国、仇由和鲁国、秦国的部分疆域,好些地方的水土很养人,日后会一再涌现人才。
各地都是属于原国,也就等于是作为原国人,有什么人才的话,肯定是优先投奔母国,不得到任用才会出走。
智瑶不但重视教育,广开渠道吸纳人才的事情也在做,慢慢会形成体系,再变成国家执行的制度;原本本身够大,可以提供的岗位太多,想来不会像原本历史上的国家,明明国内一再出人才却是在给其他诸侯培养吧?
“我现在需要注意的是,维持公族与非公族的平衡……”智瑶心想。
任人唯亲在一开始并不是什么贬义。
道理就摆在那里,有事情需要用人去做,选择亲近的人,还是选择陌生人,用得着多讲吗?
用人用贤也不能完全忽视,亲近的人没有能力,陌生人却展现出了才能,该不该选择有能力的人呢?
世界上很难存在十全十美,智瑶唯有将用人的制度建立起来,尽力去打压人治了。
三天之后,虎贲军杀入了郑国的宫城,等于是宣告了郑国的灭亡。
虽然原国是使用武力灭亡郑国,该走的流程却不能缺失。
郑君易需要肉坦,再身缠白布,口含美玉,捧着郑国的舆图与户册,少不得一应的印玺,再加上自己的佩剑,跪在“新郑”最外围的城门迎接智瑶的到来。 话说,原军都已经攻进去并占领宫城,怎么郑君易是到第一道城墙的城门跪迎?这个就是春秋战国的礼节标准,不止智瑶会重新入城,还有原军会列队进城。 一系列的动作只有一个讲究,郑君易接受亡国的命运,减少郑人对原国统治的抵抗。 没有这么一个流程的话,郑国虽然被灭亡了,可是郑国君臣没有进行主权交接,将会增加郑人的抵抗心理。 智瑶记得自己这是第二次来到郑国宫城,第二次进入时却是已经成为这座宫城的主人了。 “尔等负隅顽抗,非是有福之人。”智瑶坐在了君位上,即将决定郑国君臣的命运。 智氏灭掉卫国,给予姬姓卫氏的处置是命其搬迁到“沫”,等于仍旧保留卫国的国祚,并且给卫君以及臣属一个体面的待遇。 原国吞并齐国,一样给姜姓吕氏继续祭祀祖先的待遇,就是安排的城邑有些名不经传。 至于说仇由和中山国?他们属于异族势力,不用按照诸夏的规范制度去处置,但是智氏仍旧给予他们的贵族不错的待遇。 郑国的情况跟卫国和齐国都不一样,跟仇由和中山国也存在区别。 仅仅是郑国君臣明知道最终会败亡还抵抗到底,说什么智瑶也不会保留郑国的国祚,否则就是在告诉其余诸侯,抵不抵抗反正性命无忧,下场再坏也不会坏到哪去。 “郑君无子嗣?”智瑶问了一句。 韩庚出列,答道:“回君上,确无子嗣。” 郑君易现年三十来岁,不是没有夫人,十来年却是没有所出。 “上君!”罕达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有心说点什么,刚站出来却是被殿内甲士推了回去。 智瑶根本不做理会,说道:“如此,郑君之弟丑,居于‘长安’为其祖祭祀。” 那么,姬姓郑氏虽然还有后人可以祭祀祖先,可是连一块食邑都没有,比之准贵族都凄惨了。 郑国的公族又惊又怒,一片哗然之声在殿内响彻。 如果是那样的处置,岂不是表明其余人哪怕不死,一样会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 这都算智瑶没有将事情彻底做绝,只是要让郑君易自缢,执政罕达再随之陪葬,其余人至少还能保住性命。 要是郑国的公族知道接下来自己会成为普通黎庶的一员,他们估计会觉得死了反而更不错? 作为战败一方的郑国君臣,他们不想要留存最后的体面,有的是人会给予他们体面。 事后,不少人谒见智瑶,谈的事情是会不会对郑国君臣太过。 “不如此,无以重威。”智瑶只给了这么一个解释。 郑国君臣要感谢时代的特殊性,换作其余的年代,国家灭亡了根本就别想继续活着。 原国拿下了“新郑”宣告郑国的灭亡,只是军事手段结束,后面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进行。 在“新郑”陷落之后,原本屯驻在“雍丘”的楚国、宋国、越国联军撤离,他们在知道智瑶对郑国君臣的处置之余,派来使节控诉智瑶的所作所为过于残暴。 明明是敌人,还派来使节指手画脚?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智瑶随便那些使节怎么说,反正他们现在只会嘴巴上“哔哔”几句,很难有什么实际的行动。 作为回应,原国这边以智徐吾为“将”,再任命智开为“左”,一共出兵五万进击汝水一线。 原国的这一次军事行动目标非常明确,占领楚国的北部,将边境线推进到楚国的“方城”沿线,同时夺占汝水中上游原属于陈国的旧地,达到面对楚国时拥有地利方面的优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