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汴京见!

作品:问鼎十国|作者:无言不信|分类:历史|更新:2022-11-03 22:57:26|字数:8272字

两军并力,将开城三面围的水泄不通。

开京城高丽王宫。

王昭站在高处,看着城外遍布山野的火把,面如死灰。

在他后边的分别是朴守卿、式会、双冀、陈处尧、尹审征、蔡仁范、王融、姜弓珍等人。

“我高丽基业,毁于此也!”

王昭得知契丹与倭国已经并力,意识到高丽全境除了开城,全部落陷,悲怆之气涌上心头,忍不住感慨长叹。

开京依山而建,他们所在的高丽王宫更是落座于山巅,至高而下,方面十里一览无余。

今日便见契丹、倭国合兵,声势浩大。

夜晚山脚下燃起万万火堆,绵延数里,初略估计便有十数万之多。

高丽连连失利,士气大丧,京中兵士不足两万,面对十数万的大军,军心动摇。

连高丽国王都发出了沮丧言语。

尹审征红着双眼,沉声道:“陛下莫要给城外的声势吓到,契丹、倭国就算并力,也不可能在开京城外聚集十数万大军。如此阵势,多半是虚张声势,乱我军心。”

高丽旧贵族与双冀、蔡仁范、王融这些汉臣斗得厉害,相互水火不容。

陈处尧、尹审征作为后起之秀,却两不相帮,位于两者之间。

原本他们这种行径,最不讨喜。

但随着契丹、倭国入侵,需要高丽旧贵族与汉臣齐心对敌。

陈处尧、尹审征和稀泥的站队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成为了连接双方的桥梁,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已经获得首先发言的权利。

双冀眼中闪过一丝怨恨,他来高丽就是为了求官。好不容易成为王昭的心腹,劝说他重用汉臣,削弱高丽贵族势力,巩固皇权,结果让陈处尧、尹审征占了便宜,念头焉能通达?

朴守卿也厉声道:“身为高丽国君,焉能说此丧气言语?我高丽人,宁死,亦不让北地蛮夷跟倭国贼寇欺辱。”

作为开国勋贵,朴守卿这位老臣已经抱着与高丽共存亡的信念。

王昭也给激起了血气,激昂道:“大相教训的是,朕不该泄气,我高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表明了态度,王昭激励了文武官员一番,让人各居其职,却独独将陈处尧留了下来。

“陛下!”

王昭看着陈处尧,脸上并无先前的激昂,依旧一脸沮丧,长叹道:“悔不听先生之言,以至于落此境地。”

在契丹攻破平壤以后,陈处尧就向王昭建言,趁着还掌控海权之际,命人将王伷送往中原,保留高丽骨血,做备复国之用。

但王昭对于中原迟迟不派兵救援心存怨恨,并不信中原能够帮其复国,拒绝此建议。

现在两路大军压境,高丽灭国在即,军心涣散,心中不免后悔。

如果早听陈处尧之言,就算最后罗幼度不为高丽复国,至少还能保留高丽血脉。

而今……

王昭只能后悔一声长叹。

陈处尧并未接话,劝说王昭将王伷送往中原,其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原占据高丽,更有道义合法性。

王昭深深的看着陈处尧,说道:“陈卿,朕知你有大才,依你之见,我高丽当真要灭亡于此?”

陈处尧缄默片刻,说道:“还有一线生机。”

王昭忙起身作揖道:“恳求先生教我!”

陈处尧说道:“寻找机会放弃开城。敌人围三缺一,正好给了我们突围的机会。高丽多山多林,蛰伏其中。依照臣估计,至少两三年,中原契丹必有一战。到时契丹无暇东顾,陛下可以招募百姓抵抗,重新纠集国中义士,卷土重来。”

王昭皱眉道:“既然如此,为何不在开京死守。开京城中粮食充足,未必坚持不下去。”

陈处尧缄默片刻,难以启齿的说道:“若是万众一心,自然无忧。现在……”

王昭听明白了陈处尧的弦外之意,怒喝道:“双冀误我!”

他自然不认为是自己为了独揽大权,重用双冀导致汉臣与高丽旧贵族内斗,令得子逆父母,奴论其主,上下离心,君臣解体,而是甩锅到了双冀的头上。

高丽覆灭在即,除了少数人,谁又愿意为他殉葬?

到了这一步,王昭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躺在椅子上,王昭好似睡过去一般,闭目深思。

陈处尧也不打扰,就在一旁站着。

过了好一段时间,王昭方才睁开了双眼,情深义重的说道:“这样吧,陈卿,整个朝廷,朕最信任的便是你了。你带太子走,依照你的想法。开城真的守不住了,高丽的命运就交予你了。”

其实安排陈处尧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王氏高丽的天下这么来的?

不就是因为造了弓裔的反,从而获得了高丽天下。

王伷今年不过十岁,能够当什么大任?不过是一个傀儡,即便起事成功,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主事权。

如果交给高丽大将,且不说君臣矛盾,真要大功告成,功盖高丽,指不定会取而代之。

陈处尧却不一样,他是中原人,即便有心篡位也得不到高丽百姓的支持,充其量就是一个权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问鼎十国》,方便以后阅读问鼎十国第四十三章 汴京见!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问鼎十国第四十三章 汴京见!并对问鼎十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