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封德彝急了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07-01 10:15:02|字数:8700字

武德七年,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后,李渊在坊州惊惧不已,命灵州都督杨师道和左武卫将军钱九陇讨伐。

但当时的杨文干暗中得到太子党人的支持,物资充盈,固守城池,致使杨师道无功而返。

可是天意使其立功,突厥趁机侵扰原州,宁州刺史鹿大师率军阻击,杨师道见机行事,领军直入大木根山,断其后路,将这一股突厥游骑拦截在大唐境内。

杨师道因此立功,召回朝中,担任吏部侍郎,爵封安德郡公。

由此可见杨师道并非是庸人,允文允武,后来更是多次拜相。

杨师道接过这一张身契,眉头紧蹙:“杨阿强?”。

“封伦家中的奴仆逃亡,他托我追捕……”。杨恭仁自顾自的饮着茶水,一边解释着,言语间很是费解。

“这种小事,他还找你?”杨师道愕然失笑道:“随便遣一仆从在长安县报官即可啊”。

“嗯?”杨恭仁抬起头来,“你也是这么认为?我就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一个奴仆而已,犯不着他堂堂首辅特意走一趟,偏偏他还托词是顺道而来,可是我索要身契时,他毫不犹豫的便从怀中取出,可见是早有准备,特意来这一趟”。

杨师道在一旁坐下,点头说道:“听兄长你这一说,封伦这厮倒像是极其在意这个、这个杨阿强”。

杨恭仁微微颔首,“这其中肯定有蹊跷,不过他既然来这一躺,我便接下了,让下面人先发海捕”。

“若是拿到人了,兄长不妨先问一问”,杨师道眼中闪过厉色,“这人竟敢逃亡,并且让封德彝如此紧张,说不定知道些什么”。

“正有此意”,杨恭仁点头附和。

尽管隋杨已经亡了,他们作为前隋宗室也已经入仕大唐,并没有复国的心思,但是对于封德彝这类谄媚不忠的小人,可谓是深恶痛绝。

李渊虽然称帝,但李渊是在杨广死后立杨侑为帝,然后一步步通过称王、加九锡、禅让等流程登基称帝,难以从法理上去攻讦李渊。

而封德彝这厮当年身受杨素赏识,官拜内史舍人,但是在朝堂上跟虞世基等佞臣沆瀣一气,败坏朝政,后来更是投身于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弑帝僭位,招致千古骂名。

当年在江都宫里,宇文化及命令封德彝拟诏,历数隋炀帝诸多罪过,封德彝竟欣然提笔。

隋炀帝见状大怒,怒斥封德彝,“武夫提刀弄仗倒也罢了,卿乃士人,何至于此?”

此言如同当头棒喝,一句话便将封德彝打入谷底,从此不忠的名头伴随一生。

后来宇文化及冒天下之大不韪僭位称帝,任命封德彝为内史令,是为大许国宰相,封德彝再次领命。

这也是为什么封德彝后来投奔李渊时,李渊对他严词斥责,将其罢黜遣返的原因,只是封德彝后来进献秘策以讨好李渊,再次还朝。

至于进献的是什么秘策,只有李渊和封德彝两个人知道。

接下来几天雍州牧下属的县衙,全力追捕逃奴杨阿强。

雍州牧的能量是巨大的,威凤卫很快就感受到压力,毕竟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杨恭仁性格刚直,他统领的雍州牧从上下午,执行力非常强。

薛收只得如实上报李世民。

“他终于急了”,李世民嗤笑道,然后吩咐道:“传杨恭仁”。

半个时辰后,杨恭仁从东宫回到府上,便是皱眉沉思,命人将杨师道叫过来。

“兄长,何事?”

现在兄弟七人,除早亡的二郎杨綝外,只有官拜郿县县令的三郎居住在郿县,其余五人极其家卷全部居住在观国公府,好在观国公府便是前隋观王府,占地面积甚大。

“方才太子召我入宫,他听闻近期雍州牧大肆追捕杨阿强之事,似乎有些不满,倒是并未训斥我,只是说雍州统辖京畿重地,不该因为一个逃奴而兴师动众”。

杨恭仁捻须胡须,有些迟疑的说道:“但我总觉得,太子这是另有深意啊”。

杨家七兄弟向来共进退,这位幼弟虽是年纪比自己小二十岁,但是自幼聪惠,思维缜密,杨恭仁若有疑惑便是习惯跟杨师道商议。

果然,杨师道一听便是领会到杨恭仁的疑惑,惊讶道:“看来这个杨阿强果真不简单啊,竟能接连引起首辅和太子的重视”。

“那依你看来,该如何是好?”杨恭仁皱眉问道。

“既然太子不喜兄长深究此事,那便唯有听之任之了”。

杨师道直接说道:“便按寻常逃奴一般来缉捕便可,若是兄长依旧大力度缉捕,一来会惹太子不喜,二来会引起封伦警觉。

再者说,这事本就跟我们没关系,全因你我好奇使然,现在看来这个水很深,那兄长更应该置身事外了”。

听得弟弟有理有据的分析,杨恭仁很是赞同,当即下令停止缉捕,企图置身事外,可是已经参与进来,再想脱身,何其难也。

翌日,封德彝便是登门拜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四百九十三章 封德彝急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四百九十三章 封德彝急了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