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谋划诸胡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07-18 21:39:08|字数:8526字

刘弘基眼睛一亮,心里一喜,本来打算立即追问,可是一见高冲这副拿捏姿态,便是故意歪躺回榻上,慢悠悠的晃着茶杯,一副并不急切的模样。

“怎么?有比本国公的从龙之功还大的功劳?”

高冲愕然,只是眉头一挑,无所谓的说道:“那确实没有,也好,既然任国公公务繁忙,那我就叫王诜和程济二人吧,反正只是收服几个蛮夷部落而已,算不得什么大功”。

刘弘基顿时跳脚,“什么?收服蛮夷部落?那不行,此等重任非我莫属,王程二人一介儒生,用兵大不如我,攸之你可莫要识人不明啊”。

高冲指着刘弘基哭笑不得,“你这厮,我若不用你,那便是识人不明了”。

刘弘基咧嘴一笑,一副正是如此的神色。

“你儿子都到青春期了,你就不能正经些”,高冲摇头笑骂道,“来,你看看这个”。

一边说着,一边从桉桌底下拿出一副卷轴。

“等等”,刘弘基忽然伸手拦住,“这事不急的话等一下再说,你提到我儿子,我忽然想问你一件事”。

高冲打开卷轴的手一顿,“你问青春期?青春期就是十几岁的年纪,最是叛逆,你莫要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就好……”。

“不是,这什么乱七八糟的”,刘弘基摆手说道:“我是想让你收我儿为徒”。

高冲顿时沉默。

刘弘基在一旁继续说道:“我看你今年开始收徒,这都已经有四个了,也不多我儿一个,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将来的国公爵位指定传给他的,做你徒弟不丢人”。

高冲没有回答,只是看向门口侍立的高礼,“出去把门带上”。

刘弘基见状有些疑惑,“怎么?你还嫌弃不成?”

“你我兄弟相识近十年了,就直接说敞亮话了”。

高冲给刘弘基续上一杯茶,直说道:“你看看我现在的四个徒弟,不是家境败落,就是父母双亡,这种情况下我收他们为徒不会惹人非议。

仁实那小子我也见过,是个实诚孩子,但是他毕竟是你的儿子,而你,是当朝国公,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所以你明白我的意思吗?”高冲语重心长的说道。

刘弘基听完之后眉头紧蹙,忽然啐骂道:“直娘贼,这些腌臜破事真是闹心”。

现在的刘弘基虽然官拜刺史,爵封国公,已是沉稳许多,但当年的刘弘基可是关中有名的游侠,生来便是落拓不羁、豪迈洒脱的性子,要不然也不会混得家境中落。

他的父亲刘升,在前隋时官拜河州刺史,按道理来说家境应是不错,但由于刘弘基仗义疏财,不治产业,迅速败光家产。

从征高句丽的时候,刘弘基因为家贫而延误行程,他自知失期当斩,便故意在途中宰杀耕牛,自请入狱,出狱后便投奔李渊,从而结识李世民。

“我懂你意思了,就当我没开这个口”,刘弘基摆手说道,然后看向高冲手中的卷轴,“你那是甚?还是建功立业要紧,也好多给我家蠢儿攒点家业”。

高冲失笑道:“不必如此,依你现在的身份地位,还怕你家小子将来吃苦不成”。

刘弘基闻言只是喟叹一声,情绪有些不高,“那蠢儿实在过于老实本分,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将来指定吃亏,不过有攸之你家罩着那就不用担心了”。

刘弘基洒脱不羁,但他的独子刘仁实便是人如其名,实在太老实,沉闷寡言,不善交集。

而在历史上,刘弘基从征高句丽,担任前军大总管,在驻跸山大捷,立下大功,从而达到人生巅峰,班师回朝后便隐退归家。

直到高宗永徽元年,刘弘基病逝,赐谥为襄,由其子刘仁实继承国公爵位,此后刘仁实碌碌无为,官至左典戎卫郎将,史籍再无记载,若非是因为刘弘基之子这个身份,刘仁实必将是籍籍无名。

反倒是刘弘基的侄子刘仁景最后官至司农卿,位列九卿。

另外,同时期的名将刘仁愿出身凋阴刘氏,乃汉匈奴右贤王刘豹之后。

宰相刘仁轨出身尉氏刘氏,乃汉章帝刘炟之后。

刘仁愿、刘仁轨跟刘仁实没有任何亲属关系,而刘仁实跟刘仁景则是同宗堂兄弟。

“不提这个了,扯远了”,刘弘基回过神来,很快恢复往常的神情,“快看看你这个是甚”。

高冲终于展开卷轴,刘弘基见材质有些不同,上手摸了摸,这是一个羊皮卷。

“这是?”刘弘基上前皱眉一看,“地图?”

“准确来说,应该是草原东部以及辽东辽西的地图”,高冲点点头,“这是突地稽所赠”。

刘弘基脸色渐渐认真起来,仔细看着地图,微微颔首,“这很有用,在这一带诸胡杂居,局势相当复杂,而这个地图很详细,可以清楚看到诸胡分布,攸之你的意思是?”

“靺鞨”。

高冲手指敲打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当即说出他的谋划,“我打算从靺鞨入手,靺鞨最为分散,共有二十四部,更是分为黑水和粟末两支,我想利用粟末靺鞨来拉拢一批,分化一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五百零九章 谋划诸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五百零九章 谋划诸胡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