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08-02 09:55:50|字数:8658字

高冲忽然心里一动,偷摸问道:“既然太子有这个心意,那不如我们加一把火?”

“说说看”,高君雅眉头一皱,“当心过犹不及”。

高冲一顿,“刘政会这厮,圣人心腹,不如……”。

高君雅闻言便是打断道:“适可而止,刘政会暂时不要动了”。

见高冲不解,高君雅瞪眼训斥道:“太子尚未登基,便是大肆清除老臣,当心名声受损。张瑾这是杀人于无形之中,不必在意。

只有张平高,这才是你这个太子心腹该做的事,这种事,只有第一次才有意义,过犹不及”。

实际上正如高君雅所言,张瑾是在李世民做皇太子的时候于无形之中解决的。

李世民登基后,便是开始着手清理老臣。

司空、魏国公裴寂出任蒲州都督,后结交妖僧法雅,获罪流放静州,因平叛有功,下诏还朝,死于途中。

左领军将军、萧国公张平高出任丹州刺史,后因结交妖人,免去官职,死于家中。

光禄卿、邢国公刘政会出任洪州都督,直到贞观九年病逝,终生未能还朝。

太府卿、真定郡公许世绪出任蔡州刺史,此后历任鄂州、瓜州、豫州等地刺史,终生未能还朝。

苑游将军、郇国公钱九陇出任眉州刺史,终生未能还朝。

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如此真实。

新的领袖上台,肯定需要重新整肃朝堂,老臣给新人让位,而老臣基本上也就远离权利中枢,到地方上去发挥余热,开始养老生活了。

听得高君雅的话,高冲便是明白,点头说道:“阿耶说的对,这种事情需要慢慢来”。

高君雅瞥一眼高冲,“特别是太子好名声,更要当心,再者说,这种事你后面即便要做,也不能亲自去做”。

高冲眼睛一亮,竖起大拇指称赞道:“阿耶你真是这个……大可以送给季辅兄长刷政绩啊”。

“愚蠢”,岂料高君雅再次沉声呵斥道:“如此眼光短浅,如何应对朝堂的明争暗斗,你将来是做宰辅的人,这种脏事务必远离,记住,简在帝心即可,不必亲力亲为”。

“我明白了,格局要大”,高冲微微一愣,然后便是点头说道:“我现在的认知太受限了,行军打仗或许勉强及格,但在朝堂之上,还需阿耶多多教导”。

高君自顾自斟满茶水,“你基本定型了,这也是你的处世之道,不可勉强。我有这闲暇,还不如教导你二弟”。

高冲脸色一黑,这话说的……意思就是我基本上废了,你已经将心思放在老二身上了呗。

“滚吧”,高君雅澹澹说道:“记得写成奏本”。

高冲躬身应着,若有所思的走出书房。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云牙子诚不我欺也”,高君雅负手起身,来到窗边。

看着纷纷雪花,天地之间,迷迷茫茫,雪花飘荡进来,落在高君雅斑白的头发上,只听得幽幽一叹,“不仅在政,亦在于人呐”,消散在风月之中。

东汉名士魏伯阳,出身名门,生性好道,不肯仕宦,求仙于凤鸣山,号云牙子。

云牙子着有《周易参同契》,誉为丹经之祖,名为内外丹修的丹术理论着作,实则包罗万象,蕴含天地哲理。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这句至理名言便出自《周易参同契》,认为“革故鼎新”是治国理政的首要之务。

高冲回到书房后,便是立即着手开始写奏本,这种义正辞严的语句,现在道德和法制的制高点上去批判张平高,正是高冲最擅长的手法。

等写完奏本后,高冲检查一遍,颇为满意。

这时,李秀婉端着一碗羹汤进来,“郎君,你今夜只顾着饮酒,都没有吃些东西,来碗羹汤压一压吧”。

“娘子真好”,高冲贱兮兮的笑道接过羹汤咕噜噜喝下去,便是搂着李秀婉,咬着她的耳唇呢喃道:“娘子,多日进学,我们来学习学习吧”。

感受着耳边的温热之气,李秀婉身子一颤,脸色羞红,埋进高冲怀中,“郎君,你太坏了……”。

高冲哈哈大笑,起身将李秀婉抱在床榻上,正准备进一步动作,李秀婉忽然抱住高冲,低眉笑道:“郎君慢着,我、我好像有喜了”。

听得这话,高冲一顿,继而欣喜问道:“真的?”

李秀婉羞怯的点点头,“我感觉得到,应是不会错的”。

“这玩意还能感觉?”高冲瞪眼问道:“还是请医师来看看妥当”。

李秀婉白了一眼高冲,点头应着,她已经两个月没来月事了。

高冲一把打开房门,高兴的喊道:“高大,高二,快请医师,快,另外,府中上下,全部有赏”。

高二疑惑不解的领命而去,请医师应是身体不适,为何如此兴奋,只有高大似乎明白,躬身恭贺道:“祝贺郎君”。

不多时,医师还没有来,高君雅夫妇急匆匆而来。

“冲儿,怎么了?何事急请医师?可是哪里不舒服?”薛氏焦急问道,她还以为高冲夫妇二人身体不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五百二十四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五百二十四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