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你确定要跟朕为敌?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11-18 01:22:57|字数:8518字

合水南岸,唐军大营。

李世民一身常服,端坐在主位,帐中高冲、房玄龄等人分列而坐。

秦琼一脸凝重,直言道:“陛下,臣仅有两万兵力,陛下万金之躯,实不该来此犯险”。

李世民毫不在意的摆摆手笑道:“叔宝无需忧虑,咄苾生性多疑,他断不敢来攻”。

见秦琼依旧是眉头紧蹙,满心忧虑,高冲在一旁轻笑道:“颉利本以为陛下初登大位,一心维稳,便发兵来攻,但现在陛下摆出的态度极其强硬,如此一来,那颉利就该掂量掂量退路了”。

听得高冲的话,秦琼似乎有些明白,只是他依旧有些担心,对岸突厥兵马多少?二十万,我军多少?二万,这若是颉利可汗不管不顾直接全军出击,那李世民可就危险。

当然,两万兵力拼死阻挡的话,李世民再骑快马逃离,突厥也只得睁眼看着。

“传令,其他四路人马,可以出兵了”,李世民下意识地用手指敲打着案桌下令道。

秦琼一怔,“四路人马?”

高冲继续充当解说的角色,“灵州李靖”。

秦琼恍然大悟。

等所有人退下之后,李世民单独留下高冲。

看着案桌上的大唐全图,李世民脸色渐渐沉下来,“你说那些人究竟是何心思,如此急切求死?”

高冲同样收敛笑意,“求死不说,偏偏赶在这个时候,与汉奸何异?”

李世民一顿,很快便是明白汉奸的意思,抬头看向高冲,“你觉得他们真是临时起意?”

高冲只是摇摇头,其实他心里隐隐有些猜想,只是不能说出来,只能等李世民主动提出来,当即叹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李世民冷哼一声,“既然胃口大,那这一次我就将他们全部撑死”。

说完之后,眼里迸射出狠辣的厉色,直勾勾的盯着地图上巴蜀那一块,恨声说道:“我已传令蜀中,让酇国公放开手脚,务必除尽”。

高冲心头一震,务必除尽……依酇国公窦轨那嫉恶如仇的刚烈脾性,看来这一次,巴蜀将要流血漂橹了。

主要这一次那些人挑选的时机实在太过分,如若放在平时,李世民虽是愤怒,但也不会如此狠辣,偏偏挑在突厥南侵的时候来密谋造反,这岂不是汉奸行径?

如果巴蜀造反真的动摇大唐国本,那颉利趁机侵占关中,一个不慎,便是重演五胡故事,这种事是李世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时间还要追溯到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新皇登基,并非是所有的外官都要回京观礼,只是新皇钦点的封疆大吏必须入朝。

比如高州都督、耿国公冯盎,歙州都督、越国公汪华等人,在这一批返京观礼的人里面,还有一个人,比较特殊,他就是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

李孝常,字孝常,以字行世,出自陇西李氏,按照辈分来说,他是李渊的族弟。

前隋大业年间,李孝常因门荫授华阴县令,他的父亲是前隋兵部尚书、万安郡公李圆通。

晋阳起兵后,李孝常在华阴起兵响应,献出永丰仓。

献出永丰仓,意义非凡,既保障李渊的军粮供应,也可使得李渊开仓赈济灾民,以稳定民心,还有一点,永丰仓位于黄河岸边,李渊占据此处,便可向东以争天下。

凭借这个天大的功劳,李孝常迅速成为李渊的心腹,官拜利州都督,掌控巴蜀以西的大部分州县,可跟益州分庭抗礼,爵封义安郡王,加上柱国。

实际上从这之后,李孝常便再无功勋。

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李孝常回京参与登基大典,只是参加完登基大典后,李孝常便变得有些诡异。

登基大典,李世民召回的人一般都是权势甚大的封疆大吏,准确来说,应该是他不怎么放心的封疆大吏,这一批人自然是受到额外关注。

薛伯褒、薛元敬叔侄二人在登基大典期间并没有出面,这让很多人疑惑不解,实际上他们就是把精力放在监督各州上面了。

威凤卫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无孔不入,登基大典结束后,很快,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便是传到薛收的案桌上:义安王李孝常在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家中饮宴。

同僚之间饮宴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并不值得在意,只是让薛收感到惊奇的是,李孝常在武德元年便赴任利州,而刘德裕则是在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后,脱离李密,投奔李唐,二人并无交集。

两个并不相识的人竟在家中饮宴,更重要的是刘德裕执掌宫禁,而李孝常也是重点关注的封疆大吏,这就值得耐人寻味了。

薛收叔侄二人当即便对李孝常进行重点监视,这一监视还真是不得了,立即发现不同寻常之事,不仅仅是右武卫将军刘德裕,还有左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竟然也跟李孝常来往密切。

左监门将军执掌宫殿门禁以及守卫,职责重大,守卫着宫门,而刘德裕则掌巡防宫禁,这两个人竟然跟李孝常混在一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二章 你确定要跟朕为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二章 你确定要跟朕为敌?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