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罢官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11-18 01:23:04|字数:8554字

面对程知节的无礼斥责,杜淹也不搭理他,只是躬身等候着李世民的表态。

只是程知节注定只是一个开始,程知节出列后,尉迟恭、秦琼等勋贵纷纷出言。

毕竟这是他们武将的功勋,兵部尚书在名义上也是他们武将的领导,无论是出于私人情谊还是公事层面,武人也不可能坐视杜淹弹劾高冲。

即便是跟高冲素无往来、交情不深的息国公张长逊、蒋国公屈突通等人也是出列反对,这便是立场问题。

高冲本来只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的坐在原位,只是随着出列的官员越来越多,高冲的脸色也是渐渐凝重。

若只是三两位武将力挺,倒也罢了,毕竟他是兵部主官,武将为其张目那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到后面争论愈发激烈,文臣一列竟也许多人出列,力挺高冲无罪。

高冲一时间有些心慌,他这么多年来广结善缘,现在已经展现效果,只是这个效果有些出乎意料,这未免有些结党营私之嫌啊,悄悄地看一眼上座的李世民,只是李二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高冲心底一凛,不能继续这样了。

果不其然,御史台殿院的殿中侍御史张行成看不下去,一声冷哼,镇住嘈杂的场面。

“肃静”,张行成声音洪亮,大声喊道:“是非功过,自有陛下裁决,在这朝堂上争执不休,成何体统”。

殿中侍御史位列从七品,品阶虽然不高,但是职掌纠弹殿庭、朝会礼节班次以及大驾卤簿仪节,极其清贵。

张行成这人也不简单,出身中山张氏,虽然只是一个三流士族,但也算是出身名门,自幼聪惠,前隋时拜名士刘炫为师,起家散从员外郎。

王世充称帝后,听闻张行成名声,授度支尚书,伪郑灭亡后,张行成先后担任谷熟县尉、富平县主簿等地方官,政绩斐然。

李世民听闻他在职期间,执法严明、不惧权贵,便召其入京,授殿中侍御史。

入朝短短数月,张行成已经打出他的名声,只要不符合礼制法度之人,无论你是什么爵位官职,全部当庭纠弹,真是一身傲骨,其刚直之名直追魏征、李纲等人。

听得张行成的话,高冲立即出列,先是对着李世民一拜,然后转身团团一礼,“张御史所言极是,是非曲直,陛下自会秉公决断,诸位稍安勿躁”。

程知节等人也是明白其中深意,只是狠狠地瞪一眼杜淹,便是回到座位上。

而挑起事端的杜淹从头到尾只是躬身敬听,从不发言相争。

高冲心里也是对杜淹升起由衷的佩服。

同样,作为当朝首相的高君雅,面对嫡长子被弹劾一事,从头到尾只是闭目假寐,仿佛他不认识高冲一般。

见争执终于平息,李世民缓缓开口说道:“杜大夫弹劾一事,攸之,你可有异议?”

有心人一听李世民的话,便知道李世民的心意,一个称呼官职,一个称呼表字,亲疏远近已是非常明显。

杜淹终于动容,面容竟是有些许苦涩,但他始终低头垂眉,倒也看不出反应。

杜淹心知肚明,他只是李世民手中的一把刀,但他也只能选择充当这一把刀的角色,无可奈何。

现在皇帝还用的上他,这就证明他的存在具有价值。

这也是杜淹刚刚面对谩骂争执而不反驳的原因,他已经顺从皇帝,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他也没必要再去跟朝臣结仇。

至于高冲,杜淹并不担心,他相信高冲,乃至于高冲背后的高君雅,肯定是明白他的动机。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先前提醒高冲的高季辅、杜如晦二人也是明白此中深意,一定是李世民另有安排,再看高冲神色,心底便也不担心。

“回陛下,臣定计疏漏,致使民众伤亡,还请陛下惩戒”。高冲深呼一口气,躬身拜道。

程知节瞪圆的眼睛滴溜溜的转,一把拉住愠怒的尉迟恭。

“你作甚?”尉迟恭喘着粗气呵斥道:“逼退突厥兵马,这怎么搞得攸之还有罪过了,这什么道理?”

“你长点心”,程知节用力将尉迟恭拽住,附耳说道:“你什么时候见攸之那厮吃亏了,这是人家商量好的,俺们上跳下蹿的作甚”。

尉迟恭不由得愣住。

五品以上的官员,即便是因门荫上位的人,也没有愚笨之人,这时候心底了然,只是静静地听着。

听得高冲的话,李世民微微颔首,沉声道:“虽是定计疏漏,造成民众伤亡,但罪过绝不在你,打仗如何没有伤亡,相比起逼退突厥二十万大军,是非功过,自在人心”。

众臣闻言纷纷点头附和。

这时,杜淹再次拜倒,斩钉截铁的说道:“陛下,那延州数千百姓,总归是要有个说法”。

李世民眉头一皱,恼怒道:“那你要如何?”

“臣执掌御史台,自当纠正纲纪”,杜淹直起身子,挥一挥衣袖,很是刚直的说道:“赏罚分明,秉公处理,臣绝无二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九章 罢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九章 罢官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