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罗窦僚人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11-18 01:23:34|字数:8548字

一路绕过云开大山,抵达铜州,高冲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岭南的蛮荒,先前所到之处,基本上算是岭南的繁华之地,比如高州、钦州等,当然,这个繁华也只是相对而言,比不得中原州县。

这一次经行云开大山,基本上没有成型的官道,各种野兽出没,烟瘴遍布,连卫队的甲士都损失数十名,有死于野象脚下,有死于林中毒瘴。

历经艰险终于抵达铜州的治所北流县,高冲发现这个铜州的位置相当不错,贯通岭南的东西,东有广州,西有钦州,地理位置险要,南有云开大山,北有大容山,北流县正在中间,地势低缓,利于耕种。

且境内各种地形兼备,山地、丘陵、平原均有,遍布良田,更有多条河流,灌溉便利,圭江有南向北流,因而得名,在这岭南之地有这般条件,真可谓是得天独厚了。

当听到北边那座大山名叫容山时,高冲就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了。

李世民稳固政权后,觉得天下州县命名杂乱,便颁令各州县,以当地的名山大川命名,铜州境内最大的山便是容山,因此改铜州为容州。

容州,那可是赫赫有名,开元年间,升为都督府,移治普宁县,开元二十一年,置容州官内经略使,统辖岭南十四州,再后来,容州更是称为“粤桂通衢”,因地处交通要道,发展十分迅猛。

现在的铜州还十分贫瘠,武德四年,岭南全境归附后,李渊析前隋永平郡的普宁县、合浦郡的北流县,置铜州,下辖仅有二县,对比广州、钦州等地,真是一穷二白。

当高冲来到北流县外,铜州刺史杨厚恭谨的出城相迎。

“铜州刺史杨厚见过高经略”。

杨厚的态度十分谦卑,他早已经收到朝廷邸报,眼前这位可是他得罪不起的存在。

“杨使君有礼了”,高冲翻身下马,叉手还礼,朗声笑道:“自进入铜州以来,我看铜州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杨使君之功啊”。

这倒并非是高冲故意虚言,这铜州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没有战乱,没有外部侵扰,百姓耕种规矩,还真的勉强算得上安居乐业。

杨厚闻言欣喜万分,忙是谦逊道:“全赖圣君治世,海晏河清,下官可不敢居功”。

“经略使一路辛苦,还请入城稍歇”,杨厚侧身延请道。

“杨使君客气”,高冲点头笑道:“同行”。

当即一同入城,高冲打量着北流城,心底也是颇为满意,他是接到陈龙树书信,临时改道铜州,直到城外三十里才遣人通禀,所以这杨厚没有时间来准备表面工作。

眼下看来,这北流城虽不是十分繁华,但是街道齐整,百姓井然有序,这杨厚也算人才了。

“不错”,高冲也不遮掩,毫不吝啬夸夸赞之意,“仅观北流风貌,便知杨使君心里装着人民啊”。

这话有些突兀,人民……倒也容易理解,杨厚也是颇有感慨,由衷的叹道:“下官自到任之日,诚惶诚恐,唯恐辜负皇恩”。

“铜州汉僚杂居,地狭人少,杨使君做到这般地步,已实属不易”,高冲点头宽慰道。

杨厚听到这话心里那叫一个感动,这年头的中枢官员,谁跟你讲究这些。

年终考评的时候,见你没有赋税,没有过人的政绩,运气好的话给你评中,运气不好的就直接评为下等,数年不得升迁。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高冲竟是发现这杨厚竟是出自弘农杨氏,其先祖乃是东汉名士杨震。

不过到现在已经算是弘农杨氏的分支,东汉杨震担任荆州刺史时,在荆楚潇湘一带生活多年,杨厚便是其中一支后人。

高冲听到杨震的名字就明白,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杨氏四知堂,从弘农杨氏独立出来发展壮大的郡望。

当年杨震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人在深夜向他行贿,杨震不收,那人说道:“反正也没人知道”,杨震义正辞严:“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杨震清廉之名,流芳百世,后人便以四知堂作为郡望后世更是诞生出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极其兴旺。

“原来是关西夫子的后人,失敬失敬”,高冲拱手表示敬意。

杨震学究天人,博览经籍,世人称之为关西孔子,也称关西夫子,可见其名望之高。

杨厚忙是谦逊摆手,“不过偏支出身,唯恐辱及先人,经略言重了”。

来到驿馆,杨厚看着高冲身后的卫队,有些为难的说道:“驿馆狭小,仅是一座二进宅院,恐难以安顿经络府卫队,不置可否安置在城北大营之中?”

高冲眼底一凝,直言道:“自是可以,但凭杨使君安排,借助一夜,明早我便启程了”。

杨厚闻言应诺,继续说道:“晚间在刺史府略备薄酒,好为经略洗尘,万望经略赏光”。

高冲也不好拒绝,等杨厚走后,高冲等人舒舒服服的洗浴一番。

裴行俭一边整理行囊,一边颇有兴致说道:“这位杨使君倒是忠厚君子,与我等一路行来所见的州官全然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五百五十七章 罗窦僚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五百五十七章 罗窦僚人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