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大善!”
吴正当即表示赞同。
如今河西之地正处于关键时期,以不变应万变正是最好的选择。
傅介子借着月光望向长安方向,“吴侯以为大汉将走向何方?”
吴正同样把目光转向长安的方向,他摇了摇头道:“某不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
傅介子叹息道:“恐怕如今没有人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
傅介子说着话,脸上露出迷茫的表情。
吴正诧异的望着傅介子:“傅帅亦不知吗?”
傅介子苦笑一声:“如今还有谁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呢?”
嘴里说着话,傅介子心中却在想着长安之中霍光与皇帝之争。
吴正笑道:“或许只有君候才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吧!”
傅介子闻言点了点头,心中感觉非常矛盾。
……
拜火教的叛乱已经河西之变都没有影响到张越在西域的改革。
蔡汀与潘弘两人在大力推行农业改革的时候,张越又把目光转向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元凤四年二月,受张越与杜陵所邀,墨家与道家士人黄迁、朱泽、夏霖、吴隽等终于抵达轮台
三月张越在轮台官学召集杜陵以及墨家、道家、法家、农家、杂家还有西域诸学院之教师士子举行集议。
张越经过十多年的准备终于下定决心,在西域改变先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
这一次集议参加人数之多,可谓冠绝天下。
参加这一次集议的人数竟然超过七百人。
“诸君以为我大汉需要的是什么?”
张越在集议上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接着他又向众人提问,“诸子百家当如何服务大汉?”
“大汉应该种农还是种商,是否应该压制地方豪强?”
“应该行内圣外王之道,还是该行外圣内王之道!”
张越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与会者的激烈讨论。
集议一共举行了整整两个月方才结束。
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诸子百家皆认为必须抑制豪强势力的扩张。
众人皆认为百家思想皆有可取之处不该一律罢黜。
同时众人皆认为儒家思想过于迂腐不适合用于治理国家。
但同样也认为儒家亦有可取之处,比如所大一统的思想以及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有利于大汉的长远发展……
这次集议之后西域各地的书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诸子百家,当然也包括儒家的一些有利于大汉统一和发展的思想都被纳入了书院的教学之中。
除此之外,张越还在轮台、贰师、碎叶、尹吾、莎车五城开设讲武堂,专门传授兵家之学。
其中四镇讲武堂为初级学堂主要为西域汉军培养中下级军官。
轮台讲武堂为高级学堂,主要培养曲军侯以上的中高级军官。
但张越在西域进行书院改革,以及创立讲武堂的消息传回长安之后,一下子引起了整个朝堂的震动。
尤其是贤良文学们得知张越竟然一改先皇帝“独尊儒术”之政时,一个个怒火中烧,每日皆有博士文学上书弹劾张越大不敬。
儒家士子们更是日日围在云阳侯府外痛骂不已。
关东豪强们更是已经开始串联,计划再次刺杀张越。
广陵王刘胥更是公开宣称张越乃是国贼人人皆可诛之。
广陵王这番话语,让贤良文学与豪强们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希望。
很快就有许多儒家名士汇聚到广陵王身畔。
在诸多名士的吹捧之下,广陵王俨然成了大汉第一贤王,而张越则成了朝中第一奸邪。
……
轮台书院内杜陵与张越两人真正悠闲的煮着茶。
“君候可有后悔?”
杜陵一边煮茶一边向张越询问道。
张越叹息一声道:“某从不后悔!”
杜陵道:“君候何不等掌握长安大权之后再行今日之事?”
张越反问道:“杜公以为若是某入长安后还能行此事吗?”
杜陵摇头道:“公若入长安,恐将为霍光第二!”
杜陵一边说着话,一边把煮着的茶递给张越。
张越接过茶杯,盯着手中的茶水道:“某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入了长安亦只能做一表湖匠罢了!”
杜陵叹息道:“君候可知,公之所为已经引起了贤良文学与豪强们的集体抵制!”
张越笑道:“某如何不知,如今这贤良文学与豪强们恐怕恨不得食吾肉,寝吾皮……”
这时杜陵紧紧盯着张越道:“君候可知,某如今有何感觉?”
张越微微一笑,轻轻端起茶杯,把杯中茶一饮而尽。
杜陵看着张越的动作,缓缓道:“某感觉到了恐惧和不安,陵不知未来这大汉将走向何方!”
张越叹息道:“杜公可知,越亦不知这大汉将走向何方!”
说到这里,张越起身走到亭外,看着远处的屋舍,他心中颇为感慨。
“杜公可知,越看到了什么吗?”
杜陵道:“愿闻其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