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战略

作品:汉末波涛|作者:夜郎煮酒|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0 23:40:58|字数:5928字

这几天,陈问天完全进入了工作狂模式,一刻也不停留地收集、分析各种情报。

刚开始,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他很是头疼。

不过渐渐的,陈问天开始有些乐在其中了,他头一次感受到海量的情报如此轻易地落入他手中的那种快感,就像是瓜民们突然拿到了大量娱乐圈的“大瓜”,而且发现这些都是第一手情报的那种感觉……

等到大致将所有的情报都汇总之后,他开始仔细分析自己该何去何从,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这一刻,陈问天想起了另一时空诸葛武侯着名的“隆中对”。

且不说这个谋略到底水准如何,其中的细节是有些争议的,但对于当时漂泊无依、寄人篱下的刘备而言,这无疑是为他指明了后续具备可行性的发展大方向,属于国策级别的战略。

在此之后,刘备集团目标明确,中间虽有波折,但最终也算大致完成诸葛的战略规划。

当然,诸葛后期选择了难度较高的北伐路线,最终耗尽阳寿含恨陨落五丈原,也成为了众多粉丝的最大遗憾。

那么问题来了,隆中对到底对刘备集团的贡献有多大呢?

这一点陈问天确实无法量化,毕竟没有刘备众人持续的努力,一切都是空谈,但他也深知隆中对这种战略级的决策是多么的重要!

隆中对事件其实就是刘备集团事业的分水岭,在这之前,46岁的刘备创业奋斗了20多年,最后流亡荆州依旧是四处漂泊、毫无根基。

而得到诸葛的战略指导后,刘备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整个公司按照隆中对的规划极速壮大,直至关二爷大意失荆州……

所以,战略级的发展规划,对一个势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是现在这个战略决策只能依靠自己来做了。

因为就目前而言,陈问天熟知的那些运筹帷幄、智计无双的顶级谋士,都无法帮到他。

这些人要么还未成年,要么人生轨迹已经改变,就连龙威府这么庞大的势力,现在想通过“天书”作弊的效果都不好,何况是毫无根基的他呢……

何况现今的天下大势也变得面目全非,很多势力都还在蛰伏阶段,整个局势并不明朗,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有了顶级谋士就真的能给出好的建议吗?

而且古代谋士们的考量通常是基于称霸天下,为了这个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利用的,这就很容易和陈问天还有林琳改变大汉、打破士族垄断、建立更健康的社会秩序的最终目标发生冲突。

就如英明神武的曹老板,为何他在赤壁之战之前虽然发迹于中原四战之地,但却能一次次的在连续的东征西讨中获胜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得到了颍川士族的支持。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赤壁失败之后,曹操回到中原就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大规模南征。

其实兵力和物资的损失都是可以接受,也是可以再补充的,其根本原因则是曹老板与支持他的士族之间,矛盾逐渐扩大,直至不可调和的程度。

为了稳定政治局面,曹操不得不开始陷入对内耗的处理当中,而不再有精力和力量对外大举用兵,即便被迫出兵,战事也不再如以前一般顺利。

后来首辅荀彧的死便是其结果之一……

陈问天可不希望自己经历万难,建立起了基业之后还得不停的和治下的士族妥协媾和……

如此说来,针对性较强的战略规划便尤为重要了!

这也是他不愿在青州耗费很大精力全力发展基业的原因,因为那里肯定不适用将来的战略。

而要制定实用的战略,首先就要决定开局之地。

经过对龙威府情报的汇总和一直以来的思考,他首先排除了两块区域。

中原和江南。

中原虽然人口众多,适宜耕种,但利用这些优势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稳定和平的环境,可是这对于势力错综复杂,又属于四战之地的中原又几乎是无法做到的。

何况中原世家大族林立,没有根基的自己在这里创业,又怎么处理和这些掌控地方的地头蛇的关系呢?

当然,若是真的能短期内组建起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倒也还可以一试。

只是陈问天努力寻找了很久,都没发现自己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系统或是各种秒天秒地的金手指,于是只能作罢……

紧接着便是江南,荆州南部、扬州、交州等地同样也是不适宜开局。

汉代的江南的确还是蛮荒之地,此时华夏的经济重心绝对是在中原和北方,除非陈问天愿意花一两代人的时间猥琐发展,在北方大乱之时不断收纳流民充实自身,不然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就算是鱼米之乡,没有人口也是不成的,战争不仅是要依靠谋略,更重要的是国力的支持。

另外,江南之地同样有着大量的士族。

另一时空的江东孙氏就是明证,孙十万鼎盛时期其实掌控的区域范围非常之大,可吴国的战略从来不是一统华夏,而只是隔江而治、发展自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汉末波涛》,方便以后阅读汉末波涛第一百一十五章 战略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汉末波涛第一百一十五章 战略并对汉末波涛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