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明月

作品:秦煌|作者:游梦到西洲|分类:历史|更新:2023-01-12 23:58:15|字数:4422字

对叔孙通,嬴高了解的并不多,不过有几点还是记得的。

第一,叔孙通好像是华夏大地历史上第一个三姓家奴了,只是这骂名在几百年后倒是先落在了吕布头上。

在始皇帝还在的时候,叔孙通是待诏博士,通俗来讲就是博士候选,还没有入能够参加廷议的博士之列。

胡亥登基之后,叔孙通溜须拍马,被封为博士,随后眼见大秦顶不住了,就逃回了老家薛城旧地,转身投靠了项羽。

然后眼见项羽也快不行了,叔孙通就又投身到了刘亭长麾下。

第二,叔孙通算是开创了华夏大地“跪礼”的先河。

要知道,在汉以前,无论商周还是战国诸侯乱战,亦或是大秦一统天下,君与臣之间是没有跪礼一说的。

正是他一手为刘亭长制定的礼法,才导致了跪礼的出现。

当然,因为这时候本就是跪坐,所以叔孙通这跪礼跟明清时候专门需要下跪行礼还是有所不同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跪礼是由叔孙通开创出来,那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叔孙通能够成为大秦的待诏博士,甚至于后面在大秦、楚项、刘汉三者之间反复横跳,只有一个原因。

因为这叔孙通有个好老师。

这个好老师就是从秦开始、由始皇帝册封的孔子后人,孔子八世孙文通君孔鲋。

叔孙通正是文通君孔鲋的秦川弟子。

算是真正根正苗红的儒家弟子了。

当初始皇帝册封孔鲋为文通君的时候,曾经邀请过这位如今的儒家领袖入朝为官。

孔鲋领了始皇帝的册封,却以不入仕为名拒绝了始皇帝的邀请,反而推荐了自己的弟子叔孙通入朝为官。

始皇帝也并没有强求孔鲋,不过册封孔鲋却又被孔鲋拒绝,始皇帝终究是心中不喜,所以就给了叔孙通一个待诏博士的职位。

六国入秦的百家各派之人出名的都为博士,叔孙通作为儒家领袖孔鲋的亲传弟子,则只是个待诏博士,始皇帝也算是小小回敬了一把孔鲋。

从此之后,始皇帝再也没有宣召过孔鲋。

叔孙通则是以待诏博士的官职,整日里跟那些没有授封博士之位的百家之人混迹与咸阳。

头上顶着文通君亲传弟子的名号,倒是也让长袖善舞的叔孙通混的挺开。

这些都是嬴高让章邯去请叔孙通的时候,章邯调查告诉他的。

不过,嬴高之所以会让章邯专门去请叔孙通以及他相熟的一干百家之人前来为食肆剪彩揭幕,当然不是为了看叔孙通装X。

他真正的目的不过是叔孙通背后的文通君孔鲋罢了。

被历代藏家所津津乐道的“鲁壁藏书”,就是源自与孔鲋。

原本历史上,始皇帝焚书之时,孔鲋将所有儒家典籍都藏在了孔府的墙壁之中,才让这些儒家典籍躲过一劫,直至汉景帝时孔府破败,才露出墙壁中的典籍。

破壁中的藏书,自然让当时的儒家欣喜若狂。

这就是“鲁壁藏书”的出处。

章邯对叔孙通了解不多,只是言及此人颇为长袖善舞,在百家各派中很得一些人拥趸(dun)。

这也从侧面说明,除了脑地上顶着文通君亲传弟子的光环外,叔孙通确实也有些本事,不然仅仅靠文通君的名头,做三姓家奴,而且都风生水起,可不见得行。

不过真要论对叔孙通本性的了解,章邯显然没有嬴高清楚。

但是嬴高并不在乎叔孙通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是不是长袖善舞。

趋利避害本就是人的本能,章邯都投降了项羽,叔孙通改换门庭又有何不可?

嬴高在意的是叔孙通文通君孔鲋亲传弟子的身份,以及叔孙通在混迹与咸阳、想要将满腹学问卖入帝王家的那些个百家学派之人中的影响力。

毋庸置疑,虽说百家争鸣,但是其实百家到如今这个时候分的又不是那么清晰。

你家有我我家有你,兼修并蓄,这是如今的百家最为寻常的景象。

孔鲋做为孔子的后人,无疑在百家中有着巨大的隐形影响力。

想要避免后面的焚书之事发生,嬴高就要从源头开始着手。

只要儒家和百家之人不对始皇帝的国策说三道四,而是想着去完善这些国策,那么焚书的事情就有极大可能会避免。

毕竟,李斯就算对进入朝中廷议的百家之人再不满,也不可能违逆始皇帝的心意。

甚至于有可能还会为百家之人说上一些好话。

请叔孙通等人来为自己的食肆来剪彩,章邯可是奉上了厚礼为谢。

就这,叔孙通若不是看在章邯身为九卿之一的份上,也不一定会来。

鄙商乃是百家之人的共识。

正想着的功夫,叔孙通等人竟是连场面话都没说上几句,就直接扯下了覆盖在大堂正中匾额上的红绸。

秦时明月!

围观的百姓中自是有识字的,不自觉的念出那巨大的匾额上的四个鎏金小篆。

一众看热闹的百姓,自是议论纷纷,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秦煌》,方便以后阅读秦煌第八十三章 明月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秦煌第八十三章 明月并对秦煌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