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国子

作品:秦煌|作者:游梦到西洲|分类:历史|更新:2023-06-01 23:52:51|字数:4554字

嬴高话落,始皇帝和扶苏两人就都眼神幽幽的盯着嬴高,直把嬴高盯得有些头皮发麻的时候,才听扶苏道,

“父亲,吾不如高甚矣。”

扶苏知道要行仁政,却不知道仁政到底该如何做,如何行。

“哼。”

始皇帝冷哼一声,

“那些百家之人可不是区区小利就可任由汝拿捏之辈。”

虽然始皇帝如此说,但是显然始皇帝对嬴高这个点子还是有些心动的。

不说建立国学,仅仅是召集百家之人帮大秦将各类典籍、律历明定正法,就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之前不做,一是不知道,二是也没那个条件。

竹简的制作和典籍的抄录,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更遑论其他。

而且归根结底,嬴高提出的这点子,不过是在始皇帝博士廷议制度上的一些补充和深化。

从始皇帝一统六国开始,虽说对原六国贵族实行杀戮、迁徙和流放;并收缴、销毁六国兵器,拆除各国间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设置郡县统一管辖六国地区。

但是这些都是政令上的做为,对原六国的文化始皇帝却是很包容的,“悉纳六国礼仪”,建立博士廷议制度就可见一斑。

适时的博士们,参与的政务很多,计有议宗庙、议郊礼、议典礼、议封建乃至议废立、议功赏、议民政、议法制、议罪罚、议大臣等等。

虽说仅只是议,但是博士们参与大秦诸事的广泛由此可见一斑。

只是因为始皇帝的强势,很多时候都是乾纲独断罢了。

这里面自然还需要加上李斯等一干既得利益的权臣们对权力把控的欲望,以至于博士廷议只是浮于表面,却没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不仅仅是大秦,哪怕是原本历史上汉承秦制后,所谓的博士之议同样也是如此之象。

到手的权力,谁愿意分润出去?

“父亲,诸子百家如此之多,吾大秦不需尽入囊中,仅只半数足矣。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现如今吾大秦所聚天下士子,岂止半数?”

嬴高不以为意笑道。

“高所言甚是。”

扶苏深以为然的点头附和道。

嬴高对自己这个大兄的捧哏并没放在心上,因为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始皇帝身上。

虽然他觉得始皇帝大概率会同意他的意见,但是没尘埃落定之前,他还是心里没底。

只要始皇帝答应,那么接下来许多的事情就都可以操作了。

“父亲,数百年来吾大秦以法为基,关中故地老秦百姓皆已深入民心,然东方诸郡同吾关中故地不同。

六国各有章程,六国之民各有喜好。

如今吾大秦已经一统六国,昔日严刑峻法需得随势而动,方为王道。

借此天下士子注释律法之机,岂不正是吾大秦法治施行天下的良机?

更遑论以父亲之英明神武,岂还需严刑峻法慑服六国之民?”

嬴高见始皇帝半响沉吟不语,连忙趁热打铁继续道。

统筹天下士子注解典籍、大秦律历,不仅是对大秦的律法重新调整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正名大秦律法的最好时机。

试问,这律法本就是天下士子共同注解的,他们还怎么好意思说秦律严苛?

得了名得了利,自然要为大秦的律政背书,不然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不说六国之民了,就说那刘亭长,原本就喜欢喝喝酒泡泡美眉,你却让他风餐露宿的千里跋涉押解刑徒。

那还不逮着机会就反了?

“如今虽说父亲已经将博士新增百人,可是天下士子何其之多?

建立吾大秦之国学,就可让剩余士子继续为吾大秦所用,为吾大秦源源不断的培养贤才。

适时百家之私学,无师无名,试问谁人还会去拜师?

长此以往,不需太久,长则十余岁,短则数年后,父亲就可见天下士子皆出自吾大秦国学。

父亲何需再愁吏员不足,生民归心?”

如果始皇帝真的答应效仿齐桓公稷下学宫的做法,建立大秦的国学,那么六国之地的私学,不用大秦做什么,很快就会没有生存之机。

明律法,减严刑;兴官学,绝私学。

才是嬴高不惜冒险对始皇帝提出这一系列点子的主要原因。

至于改变以吏为师、需要荐书方可进入学室的规矩,只要始皇帝愿意建立大秦国学,这些才真正都是小问题。

或许不需要太久,大秦就可直接用科举选才了。

这样的话,普通人也就有了晋身之机。

如此,大秦的权力才不会长久的把持在一小撮人手中,形成所谓的世家门阀。

嬴高的话让本还有些犹豫的始皇帝不由眼中异芒连连。

如果真的跟嬴高说的那样,确实是对大秦百利而无一害。

只是如此一来,那这大秦的国学的祭酒之位就太重要了。

不仅需要找到一个威望学识足够的人才能镇住场,而且最好能是大秦自己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秦煌》,方便以后阅读秦煌第一百八十一章 国子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秦煌第一百八十一章 国子并对秦煌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