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终入蜀地 捷报频传

作品:明末之西风渐起|作者:李邹虞|分类:历史|更新:2023-09-15 10:06:28|字数:8212字

经过了一夜的苦战之后,梓潼县外危机已然解除,刘若琛等候的番兵援军始终没有重新整顿起来,刘若琛没有办法,只能败退而逃。

李定国见此情形并没有立即乘胜追击,而是待在梓潼县收拾战场,一直等到第二天早晨,大西军剩下的八千主力到齐之后,全军才一齐出击。

之后,安西将军从梓潼出发,凭借着己方熟悉地形的优势,行动极其迅速还神出鬼没,乃至于四战四胜,将梓潼、魏城等地的凤翔军一扫而空。

这其中还包括了刘若琛部,他本来试图重整兵威以抵挡追兵,可李定国清楚敌我方的兵力差距,他根本不想给刘若琛机会,一番追击战彻底将其为数不多的心气都打没了。

刘若琛无奈,只能丢盔卸甲,如同丧家之犬般逃回了江油,与凤翔军主力郑嘉栋会和。

与此同时,就在李定国纵横驰骋于川北之际,张鼎此时未收到梓潼的军情,他正忙着带兵控制剑门关呢。

对于眼前这座雄关突然间投降,岐国公本来很是不解。直到俘获的大西军将士透露出了实情,他这才明白到,不是对方突然投降,而是李定国已经带主力溜走,剩下的两千人根本扛不住凤翔军的猛攻,为了自身的性命,他们才开门投降。

并且,从俘虏口中随即而来的还有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那便是梓潼县被凤翔军围住。

这个军情所代表的涵义,不仅仅是岐国公,凤翔军内部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都能猜出来李定国的动向。

于是,岐国公急了,他甚至连郑嘉栋取得了如此的进展都不清楚,还以为他与贺珍、赵光远等人一样被堵在阴平道而不得进。

岂料,郑嘉栋如此平庸的将领,反而打了几场胜仗杀到了江油,并且还迅速地战败。

战局发生的如此之快,没有办法,张鼎为了驰援郑嘉栋的珉州军,他只能决定亲率万余精兵先行赶往普安县,再杀向梓潼。

只是等张鼎抵达普安县之后,剑州城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抵挡,其中的乡贤耆老、商贩百姓便开城投降,原来是李定国已经将县城内的兵马与粮草全部带走,这才导致无人抵抗。

同样的,梓潼县也一样,待岐国公率军赶到之时,才发现梓潼县城城门大开,城内除了几十个被五花大绑吊在城头上的凤翔军将士之外,城内的守军、粮草同样被搜刮的干净。

张鼎见状赶忙命人将这些个俘虏都放了下来,向他们问话。

“国公啊!国公,我等兄弟对不起您!”

“国公,我等被敌人俘虏,真是丢了您的脸。”

“……”

崔语棠刚将这些人放了下来,他们便一个个的跪在岐国公面前痛哭流涕,磕头请罪。

张鼎对此表现的十分无奈,这种事儿不好放在明面上说,毕竟凤翔军中一直宣扬的是绝境之中从上到下都要战到最后一刻,可现实却是不管再怎么宣扬还是有很多将士自愿或者被强制性的抓住俘获。

求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别以为咬咬牙就能够做到,没有长时间的心理准备,一般的将士还真鼓不起勇气自尽。

更何况这些凤翔军士卒大部分只是被俘获了而已,没有投降,气节有一点,还到不了严惩的地步,而且凤翔军如今很是缺人,真让张鼎处理掉他们,还真舍不得。

故而岐国公对于这些战后被人抓住的将士只能模糊处理、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打几下军棍便混过去了,不能再宣扬此事。

“好了好了,国公想听的是军情,不是你们在这里哭喊、丢人现眼。”

崔语棠作为张鼎的贴身侍卫,他一看岐国公的表情便知道他的心意,于是他赶忙挥了挥手将周围看热闹的将士打法走,并制止了这几名降卒哭闹。

“国公……”崔语棠此言一出,这几名小兵也察觉到了自己刚才的不妥,便不再哭泣,迅速将前因后果都对着众人说了一遍。

张鼎听过他们的军情之后,心中一沉,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本公有些不解,按照这几人所说,此战之败皆因番兵军纪太差导致的。这可真的是~本公想不明白,松潘卫番兵曾经威震明初,横扫西北、高原、西川等地,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怎么到了如今会变得这般费拉不堪呢?唉,本公也知道王朝末期,兵源素质下降是必然的事儿,可这松潘卫平日里隔绝在群山中,与外界的联系不广,战斗力怎也下降的如此厉害。”

岐国公没有马上就接下来的战事做出安排,而是先对刘若琛被打败的主因也就是松潘兵的溃败感叹了几句话。

“国公,其实这全都是因为天下局势变幻莫测,洪武朝与现在的形式完全不一样。像元末明初之际,北方的人口经过金元时期的霍霍,已是十不存一,西北这片土地基本上渺无人烟,只有少数几个重要的城镇才有稀少的人口,这也是为何明初之时,阿里不哥一系与瓦剌人没有在西北与明廷交战的原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之西风渐起》,方便以后阅读明末之西风渐起第三十章 终入蜀地 捷报频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之西风渐起第三十章 终入蜀地 捷报频传并对明末之西风渐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