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多难兴邦

作品:红楼御猫|作者:橘猫不是猫|分类:历史|更新:2024-12-06 20:27:28|字数:8386字

……

“臣徐晋、贾琮恭请殿下安,自春末始,陕西、山西、河南诸多州府连日大雨,黄河水位持续上升,已然超过历代洪峰之最……”

“大堤虽经多次加固,但亦有疏漏之处。加之早前治河银贪墨案牵连众多,臣等不敢拿万万百姓之身家性命做赌注……故,臣决议,迁徙地势最为低洼,最适合泄洪疏导之虞城、夏邑及南直隶之丰、沛四县百姓,以备抗洪之用。”

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的急奏,差点让奉天殿的房顶被掀翻。

大殿上的文武大臣吵成了一团,几乎没几个人同意徐晋与贾琮的意见。

开什么玩笑?河南、南直隶本就是人口大省,四县百姓加起来就有数十万之巨。

迁徙?往哪迁?

就算是临时安置到安全的地方,那也得耗费巨资,还很容易引起民乱。

你徐晋师徒俩嘴皮子一翻就要迁徙四县百姓,要拿四个县来当做黄河的泄洪之处,老百姓会真的听朝廷的话乖乖迁走?

家里的房子、田地怎么办?那些牲畜要不要一起带走?

到时候房子没了,地没了,老百姓回来还怎么活?

“按照臣的估算,算上临时安置,灾后重建以及对百姓的补贴安抚,户部得预备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林如海的话刚刚说完,底下就立马有人站出来反对。

“臣反对,大堤不够坚固,那就加固大堤。下点雨就要放弃黄河大堤,拿老百姓好不容易积攒的家业当牺牲品,他徐青藤这是在逃避责任。”

太子爷看着这满头白发的老御史也是头疼,他敢信这老爷子真不是为了什么蝇营狗苟的私仇,的的确确是为了公义。

但有时候,这几位敢喷皇帝的老御史们,真的是不通实务。

他给林如海使了个眼色,便见林如海让人取来陕西、山西、河南以及山东及南直隶近一个月的急奏。

他随便翻开一本,就开始念道:“元佑十六年四月初三,凤翔府急报长安,连续十日大雨,渭河水位暴涨至往年数倍……”

“四月初八,咸阳、长安、华阴等地,皆有奏报大雨如注。泾、渭等黄河支流,河水水位均越过百年来之最高警戒线。”

“四月二十一,河水漫过洛阳黄河大堤,城中被淹。”

“五月初二,开封府城大水过膝,十万百姓不得不迁至城外最高处。”

“五月初四,祥符县城被淹……”

“五月初五,仪封县境内黄河大堤出现缺口。幸得仪封县令带领官民及时堵住了缺口。”

“五月初七,徐州奏报,临河大堤被冲出一道决口,徐州知府曹若冰带领军民冲上大堤,冒险堵住了决口保住了大堤……”

一封封急奏,代表着这一次的洪水绝对是百年不遇。

徐晋与贾琮的联名奏章,是已经在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了。

泾渭等黄河支流的水位都超过了历代以来有记载的水位,可见黄河这条已是地上河的大河,这个时候已经露出了她狰狞的一面。

“诸位同僚,是毁四县还是毁四省,孰轻孰重,我想诸位同僚的心中应该有答案吧。”

林如海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有时候,朝廷不下狠心,那才会酿成更大的祸患。

不过好在如今的大夏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粮食。

当太子刘弘亲自下令旨,调京营数万大军,携带工具、粮草物资等等驰援遭灾的黄河两岸时,京城的百姓们也开始了自发的行动。

……

“哎哟,我的鞋呢,谁把我的鞋踩掉了!”

“我也要捐,我也要捐,我也要捐银子,麻烦诸位给我让条路啊!”

国朝最富有的地方,除了东南沿海那几座城池,就属京城的百姓最是富裕。

太子爷的令旨是早朝后发的,午后就开始有人陆陆续续的来到了皇城外。

大夏门的守将都懵了,面对一个个挥舞着银票、银子的百姓嚷嚷着要给受灾的灾民捐款,还以为自己昨夜没睡好,这会眼花做梦呢。

原本太子爷是不打算接受老百姓的捐款,可林如海却劝其接下。

仓禀足而知礼节,当物质财富的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而且这是仁善之举,朝廷本就该推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今日是黄河发大水,秦、晋、豫、鲁等地的百姓遭了难,咱京城的百姓伸出了援手。

等哪日京城的百姓遭了天灾,黄河两岸的百姓还会袖手旁观吗?

当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被一代代的天朝百姓刻在骨子里,我天朝将会变得不惧任何天灾人祸,不惧任何艰难挑战。

多难兴邦,那是因为我们的百姓有着团结一致共抗劫难的坚韧意志。

户部直接将办公的地点摆在了皇城门外,每一位捐款的人,都会收到盖着户部大印的文书。

黛玉的凤驾出现在皇城外时,大夏门前至少聚集了数千人。

“镇国文安公主,捐银三万、粮万石、布万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楼御猫》,方便以后阅读红楼御猫第六百零四章 多难兴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御猫第六百零四章 多难兴邦并对红楼御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