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赶集

作品: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作者:寒洺|分类:都市|更新:2023-03-03 17:27:24|字数:4434字

眼睛一睁一闭,一晚上很快就过去了。

在一阵阵鸡鸣声中,张安很快就清醒过来。

今天是星期天,是红岩镇赶大集的日子,有的人家需要把家里多余的东西背到集上去卖的会起个大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赶路。

就张安之前还读书的时候,每次从家里回学校,都是天不亮就得起来赶路到镇上去坐车。

因为从长箐村到红岩镇上有一段时间,十来里地的路程,赶着十一路都得走一个来小时。

班车也只从镇上跑到县里,顺路的村子还能搭个便车,不顺路的村落,要么坐马车,骑自行车,两者都没有的就只能走路了。

为了不到街上花钱吃东西,王芳一大早就起床开始生火做饭。

今天早上吃的不再是面条,而是昨天晚饭剩下的剩菜,跟米饭一起炒着吃。

本来要走路到镇上的,但是走到村口便遇到了村里人赶马车,所以也趁机搭了个便车。

马车现在在村里算是大物件,不说马车要花上百块钱打造,光一匹马就得值不少钱,所以长箐养马的人家就三四户。

但是养马也有好处,平时驾车可以给别人拉各种东西,比如粮食作物啊,再有盖房的石头石灰木料等等,一两年下来也回本了。

其实牛也能拉车,但是山区的牛性子有些太磨叽了,拉车效率就比马低了太多。

从村里到镇上,一会上坡一会下山,林子里的各种虫鸣鸟叫也开始开起了音乐会。

坐上了马车,脚程比走路要快很多,半个来小时的时间就到达了镇上。

整个集市其实并不像后世的集市一样是一片开阔的大坝子,而是沿着镇上马路沿路摆摊设集。

街口子有一个篮球场,但是每到赶集的时候里面都是马车停放。

沿路走进去就能看到各种摊子,卖衣服的,卖锅碗瓢盆的,还有买吃的等等。

听老爸说,前些年还没有这么多人自己进货摆摊的时候,大多数的东西都要到供销社去买,但是这两天开始,供销社虽然还在开门,但是已经没以前那么多人去了。

老爹张建国明显是有路子的,来到镇上便背着背篓朝着一家餐馆走去,没多大会就背着空背篓回来了。

应该是之前老爸每次有东西的时候都是卖给这家人,所以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

“六条鱼十七斤,老板给了一块一毛钱一斤。”说着话的老爹把十八块钱递给了老妈。

果然家里的财政大权还是在老妈手里,老妈属于那种比较顾家,精打细算的人,用她的话来说,他们当时分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没给什么东西,基本上就是两斤油,两把面条跟一小包米打发了。

两人算是白手起家,从当初在老房里分的一个房间分家,到现在后来自己单独出来盖了个房子。

而据说老爹张建国年轻的时候并不省事,经常跟朋友出去玩,几天不回家,后来不知发生什么事以后,老爹再也没有出去浪了,而是勤勤恳恳的在家干活。

所以家里能有现在的条件,老妈肯定是第一大功臣。

在街上逛了几趟,张安背着老妈在肉摊上买的十斤猪油,又买了些蔬菜种子和调味料以后,就没什么是需要买的了。

趁老爸老妈去肉摊的时候,张安还趁机到卖桃的老汉那里问了个价,现在的桃子正在上市,但是大多数都是本地品种,个头不大,味道也还过得去,所以卖的不贵,就五毛钱一斤的样子。

现在八九点钟的时间,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现在不回去,等到中午走路回去可要被晒得难受。

每次赶集人们都来的特别早的原因,路远是一方面,另一个原因便是早早地来,早早地回,免得盯着大太阳赶路。

回去的路上,虽然路比较远,但是说说话的时间,也不觉难走。

“老爸,要不咱们家也养匹马吧,也不用买大马,就买一匹小马驹,反正我现在也没事,我可以牵着到上山去,养个几个月,就能耕地了,省的每次都去借别人家的牛,多麻烦啊。”

听了张安的话,张建国也沉思着,本来已经托人给儿子找了工作的,但是也没那么快有消息。

“也可以买一匹了,小马也不贵,自家有还是要方便一些,经常借别人家的,即便每次都给苞米,人家也不是每次都高兴。”老妈也发表了自己意见。

因为在村里,牲口这种值钱的东西不都是家家都有,长箐属于水田耕地比较多的村子,人力耕地肯定不行,所以就经常会借别人家的牛马来用,作为条件便是每次都给一些苞米作为酬劳。

但即使是这样,你也要等主人家用完,有时候还得排队,次数多了主人家也不高兴。

“也可以,趁这几天才栽秧上岸,还有几个月才收割,过几天我到牛马市场上去看看,有合适的就买一匹小马回来养,反正家里的圈大,光养两头猪太空了。”

“也不一定是小马,遇不到合适的,小牛犊子也可以,反正咱们家也不打算拉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方便以后阅读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第四章 赶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第四章 赶集并对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