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喜悦的朱慈烺

作品: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作者:七月里的烟花|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0 23:00:27|字数:4272字

第197章 喜悦的朱慈烺

“陈余不设埋伏的消息韩信是知道的,因他有派密探侦查,这便是天时。”

“而在井陉口驻扎之时,他又派轻骑走山涧小路,隐蔽埋伏。

“届时拆营换旗,使得对手军心大乱、己方士气大振,此乃人和。”

“而背水列阵,恰恰是韩信所创造的地利。”

“但为了创造背水一战的条件,韩信还做了许多其他的布置。”

“后世所学,只有背水二字。

“却没发现这背水后面,隐藏着许多让人看不到的安排,既忽略了这些,那又怎能得胜。”

“长伯兄方才所言,未有能重演者,也是源自于此。”

吴三桂若有所思,秦宽则转而看向朱慈烺。

“敢问殿下,在背水一战中,哪一个布置是最关键、或者说是最决定性的。”

朱慈烺低头沉吟,甚至拉扯缰绳停在原地不动。

“孤认为,当是绕后拔旗吧。”

“若没有此举,赵军也不会军心大乱,溃不成军。”

秦宽面露遗憾的摇头道:“殿下,并非如此。”

朱慈烺神色一紧,连忙挥手:“武安王莫言,容孤再想想……”

秦宽静静等待,又见吴三桂也一副沉思模样。

“长伯兄以为如何?”

吴三桂目光一撇,忽然阴阳怪气道:“是不是投胎的时候,孟婆把你漏了?”

“上辈子的姓名你还记得不?”

秦宽哑然一笑,也是顺着他的话说着:“不愧是长伯兄,竟然被你发现了。”

“那孟婆看我上辈子可怜,就让我带着记忆投胎。”

“只是途中被鬼差发现,便要把我扔到畜生道,多亏我急中生智这才重新为人。”

吴三桂听着秦宽的大瞎话,登时白了他一眼。

而朱慈烺也回过神来,缓缓说道:“孤还是觉得是那股奇兵最为重要。”

“难不成武安王想说的是正面迎战的步兵?”

“哦?殿下为何会想到步兵?”秦宽反问道。

朱慈烺只是连连摇头。

“孤也不知,猜的……”

“其实殿下猜对了。”秦宽收勒缰绳,转头面向朱慈烺说道。

“步兵方阵作战,最忌讳的就是撤退,十有八九都是一旦后撤,全线溃散。”

“长伯兄,我说的对吧。”

吴三桂久经战阵,听到这声突兀的问话,当即也是连连点头。

“不错,怀英这么一说,倒是想起来一件重要的事。。”

“当时韩信手中的军队只能用乌合之众来形容,训练有素的精兵全都被刘邦调走抵御项羽。”

“当时韩信手中的军队只能用乌合之众来形容,训练有素的精兵全都被刘邦调走了。”

“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除非这支部队的纪律以及强度都很突出,这样才能保证撤退时军心不散”

“但韩信的部队确实有些违背常理了……”

朱慈烺也恍然大悟,犹如醍醐灌顶。

“不错不错……正是如此。”

“若是正面溃散,那就算抄了敌人后方,那也没有什么作用。”

“可为何这群乌合之众能保持阵列?”

见两人的目光同时朝着自己看来,秦宽也是缓缓开口。

“正是为了让军队不散,所以韩信才分兵三轮出井陉口。”

此话一出,朱慈烺仍有些茫然,但吴三桂的心中已然明了,但他并未打断秦宽接下来的话。

“让先头部队率先驻扎休息,并作为援军不动。”

“后两批部队出井陉之后立刻与敌方缠斗。”

“缠斗许久之后,佯装溃散。”

“其实这里根本无法佯装,实际上就是临近溃散。”

“然赵军见韩信背水作战没有退路,又在看到韩信大旗之后,率全军进攻。”

“这才给那两千骑兵创造了抄家的机会。”

二人听着秦宽的话,心中豁然开朗。

吴三桂想要开口,却见一旁的朱慈烺已经跃跃欲试,只得将心中念头按下。

“孤明白了。”

“这些后撤的部队没有溃散,恰巧就是因为在水边那以逸待劳的一万人?”

“秦爱卿,孤说的可对?”

秦宽微笑点头:“不愧是殿下,果然心思聪颖。”

“韩信知道敌方大将觉得赵军才是占据优势的,无论从兵力还是地势。”

“所以他故意将自己的旗帜放在队伍的最后头。”

“如此一来,先出的那一万人既不会引起对面的注意,又可以给他们休憩的时间。”

“要达成置之死地而后生,那就要让士兵们看到生的希望,而不毫无目的进行拼命。”

“若是没有胜的希望,那逃跑可比继续作战更容易活下来。”

“殿下,现在可明白了为何背水一战只有韩信能成,而后世罕有模仿者。”

吴三桂看向一旁激动的朱慈烺,心中只有一声暗叹。

“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朱由检对秦宽极度信任,但朱慈烺登基后,难免不对他这个权倾朝野的臣子下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第一百九十七章 喜悦的朱慈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第一百九十七章 喜悦的朱慈烺并对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