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交锋

作品: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作者:七月里的烟花|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0 23:00:32|字数:4420字

第203章 交锋

明军一共四万五千余人自北京西门而出。

吴三桂亲率主力两万余人从正面逼近通州。

其手下副将张宝才率军八千,出京之后向东北方的郑村坝开进,跨过温余河后抵达通州北部。

多尔衮虽有精兵巴牙喇,但毕竟寡不敌众,更是没料到北京城内居然敢出城野战。

为了等待援军到来,他选择直接放弃通州,率部南下。

打算通过漷县东部一路南下,沿着河岸再向退守武清,借此等待固安方面的援军。

而李承远按照秦宽的指示,率断魄营五千余人、以及从吴三桂处获得的三千骑兵,出城之后直奔漷县。

待他赶到之时,刚巧碰上多尔衮的三千先头部队。

这些部队清一色是带刀的轻骑兵,完全没有配置弓弩。

双方相遇后,又立刻在河边进行了一场遭遇战。

但由于明军人数的优势以及装备的领先,满军几乎是一触即溃。

只因双方一旦靠近,火器的迸射声就会响起,而这些轻骑兵也会一茬茬的倒下。

随后,满军想要趁着火器装填的时候进行反冲击,却忽然发现对面的明军完全不用装填就可以再度发射。

好不容易凭借肉盾以及轻骑的速度靠近,又发现对面的明军完全不跟自己短兵相接。

满军是骑兵,对面的明军也是骑兵;

虽然自己的速度可能快一些,但这点优势根本没有半分用处,甚至明军的骑兵还经常从莫名其妙的地方钻出来。

有可能是左边、有可能是右边、还有可能是身后。

这些先头部队只觉得明军如鬼魅一般在战场上游荡,仿佛无处不在。

而秦宽的火枪营秉承的就是一个游击体系。

十个人组成一个小队,三个小队组成一个大队,三个大队再进行组合,也就是班、排、连体系。

充分利用火器的距离优势,进行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作战方略。

班与班之间互相策应,排与排之间依旧如此。

断魄营中有两千人是山海关一战时候的老兵,他们本就在战场上熟悉过秦宽的打法。

来到京城之后又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协同与配合。

现在的断魄营要好马有好马、要甲胄有甲胄、要火器有火器,足以称得上精英中的精英部队。

满军的先头部队本就没见过如此作战,不用几个回合便士气大败,慌忙遁逃。

消息传回到多尔衮耳中,他曾几度亲身体会过断魄营近在咫尺的感觉,当即下令向东退守并派人向平谷求援。

虽然对巴牙喇有着极度的信心,但多尔衮还是不愿进行冒险。

多尔衮率军一路向东南而行,直至香河驻军,打算据河而守。

东边是潮白河,西边是潞河。

明军的进攻路线只有西北方一个四里左右的豁口,不走这个豁口就只能渡河或者绕路六十里达到自己后方。

在多尔衮看来,无论明军选择哪个都对自己极为有利。

如果明军选择正面对峙,那自己只需等待援军即可,

如果选择从东西方渡河,或者绕路,不论哪种选择都是需要分兵的。

并且多尔衮最希望的就是明军分兵!

如果明军分兵不能相顾,自己率领巴牙喇便可以如同一柄尖刀,径直插入对手的胸口。

知晓这一点的不止有多尔衮,领着主力的吴三桂自然也十分清楚。

他直接让军队驻扎在这个豁口的不远处,摆出一副隔岸对峙的感觉,但又让人觉得他随时会进攻过去一样。

吴三桂手下的参将们也是久经沙场,自然也知道不能在此地拖着,否则必败无疑。

于是帐前议事之时,纷纷主动请缨,请求让自己带兵出战。

“将军,贼人刚刚退入,正是立足未稳,阵型散漫之时。”

“而眼下天色未黑,您看是否发起进攻。”

但吴三桂不慌不忙,没有答应一人,反而是先问一句:“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随从的亲兵当即回答道:“禀将军,已是未时三刻……”

“哦?未时……”

吴三桂快步走向地图,手指从蓟州的方向不断往西南划过。

心中估算好距离后,在鲍丘水三个字上盯了许久。

而吴三桂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多尔衮军驻扎的东边……

“看样子……快到了……”

众将不明白是什么快到了,但吴三桂的军令他们只得遵从。

“传令下去,全军扎营,生火造饭。”

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去,明军营中的将领个个都急得不行。

只是军令如山,而吴三桂又不是不通战阵之人,任凭自己再怎么着急,都只能暂且选择相信。

对面的多尔衮看着眼前明军灶火,登时大笑三声。

一旁的亲信连忙问道:“摄政王何故发笑。”

多尔衮即答道:“我笑这吴三桂也不过是徒有虚名之辈,对战机之把握竟然比不过那秦氏小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第二百零三章 交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第二百零三章 交锋并对大明:先帮崇祯续到十八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