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徐克的要求下,黄沾着手把古曲《将军令》改编成《男儿当自强》。
录制该曲的时候,黄沾找到林子祥合作。当时,黄沾让林子祥尽情去唱,自己又补喊了“哼、哈”等语气词。
林子祥唱得十分投入,甚至在尾段主动加唱了八度的高音。
林皓就很喜欢这首歌,可惜天生不是唱歌的料,容易破音。
在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中,广东醒狮表演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广东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醒狮,是广东舞狮的主流代表。
过去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武馆,均附设有“狮子会”,教练拳术与舞狮,所以说舞狮也是与武术相连。
珠江三角洲的几大南拳名家,以及一些支派,每一种舞狮都是结合了各自门派特点的。
南狮流派众多,主要为三大龙狮,一个叫‘佛桩’,就是平常说的‘大头狮’;一种叫‘鸭形狮’,嘴是扁而尖的;还有就是‘鸡公狮’。
每一种的舞法都不同,佛桩狮形神兼备,鸭形狮主要集中在技击方面。
大头狮分布在广州、佛山一带,鸡公狮在清远、英德。
鹤山、中山的鸭嘴狮,形象凶猛,狮头和狮身大都以黑色为多。此外,还有东莞的麒麟狮等。
深圳舞狮大多数集中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和光明等地的广府民系地区。
松岗七星醒狮成名于民国初年,分为黑、黄、白、红色醒狮,各有独到之处,流传至少已有一百多年。
GD省FS市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
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在南海区的西樵镇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龙狮名镇。
佛山的龙狮运动,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成绩也相当好,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的美誉。
以鼓点命名的佛山传统三星狮和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俱美。
佛山醒狮以狮头为先,传统醒狮狮头的油彩,以三国英雄人物刘关张赵马黄六位人物的粤剧脸谱为基础,按照粤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
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同时,按照粤剧角色,分为文武两种狮形,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则以张飞狮、关羽狮为代表。
历史上,佛山狮会曾分为两派。
一是“义”字派,即洪拳派,以舞红狮和三星舞法为主,举三星旗。
一是“社”字派,即蔡李佛拳派,以舞黑狮和七星舞法为主,举七星旗。
在清末民初,三星狮和七星狮都极为活跃,时至今日,三星狮传人仍然沿用了“义”字组建醒狮团。
三星狮的表演,有一定的讲究,舞台的布置、醒狮的神态身型表现,都有一定的要求。
要做到人如其狮,人狮合一,通过技艺表现出狮子的动、静、惊、疑、探,喜、怒、哀、乐、醒。
要完成一场传统的三星狮表演,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八九十分钟。
三星狮与七星狮的舞法不同,但最后的结果都一样。
就拿采青来说,三星狮和七星狮最后都是要将青菜‘吃下’。
七星狮通过在高桩上下跳跃来表现,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
而三星狮则是通过‘沉睡惊醒、摇头摆尾、探测方向、出洞、探青、疑青、惊青、嚼青’等几个步骤,来讲述整个故事,缺一不可。
林皓和方柔看完舞狮表演,又去其它地方游玩,直到黄昏时分,才驾车返回清辉大观园,准备一些美味的灵食,在十一点之后带入灵界。
小时候,林皓受到那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以为只有南方才有舞狮节目,长大后才知道自己是一知半解,而且醒狮的由来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有关。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有南北之分。
南狮又称醒狮,以广东等地的醒狮最具代表性,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狮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每头狮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期,醒狮出现在广东南海县(今GD省FS市)。
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
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随着1900年后“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南狮逐渐被置换为“醒狮”。
据《申报》记载,1917年女子工艺学校筹款会,引入“广帮北城候醒狮会”,目的是通过表演“睡狮猛醒”来“唤起同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