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公司店铺外边,吃瓜群众们欣赏着西洋景。
韩屋和李小川站在店铺二楼,从楼顶放下来两根麻绳。
李顺、李丰田、周祥三个,用绳子捆绑一米高的铁皮字。
铁皮字固定在角铁架上,正面喷着白色油漆,字体高度在一米左右。
李顺仰起脑袋,对楼顶的伙计大声喊:
“把字拉上去,慢点拉,注意安全!”
李小川和韩屋同时拉绳,巨大的“医”字冉冉升起。
片刻后铁皮字拉到二楼顶,众人放在天台上解开绳子,再把绳头扔到楼下。
李顺爬上三轮汽车,挪动铁皮“药”字,周祥和李丰田抬着字去墙根。
没过多久,医药公司四个大字全部上楼,李丰田和周祥从楼梯上天台。
“顺哥,这个位置行不行?”李丰田大声问。
他们把“医”字扶起来,让楼下的李顺确定安装位置。
“再往北挪五公分。”
“好的。”
四人在楼上,一人在楼下,通讯基本靠吼。
周祥和李丰田扶着铁皮字,韩屋用冲击钻在墙上打洞,用膨胀螺丝固定。
楼上,切割机嗡嗡响,李小川切割角铁
用角铁加固铁皮字,再用水泥加固角铁。
天台上四面透风,再加上字大招风,如果不用水泥浇筑,一阵大风就能把字吹落。
要是砸死个人,李顺难辞其咎,后果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李顺不太想做广告生意,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次万一就得倾家荡产。
“顺哥,去打桶水。”李小川从楼顶放下麻绳,绳子上拴着水桶。
配制混凝土需要水,李顺拎着桶走进大药房。
药香扑鼻而来,中药西药琳琅满目,瓶装的、盒装的、散装的应有尽有。
柜台里坐着几个营业员,身上穿着白大褂。
“请问小姐姐,水龙头在哪?”李顺扬扬水桶。
“在这边,过来吧。”女营业员打开柜台,发现李顺长得带劲,于是笑着调侃:
“哎呀,大老板怎么亲自干体力活?”
“我不是大老板,是高级打工仔。”李顺说。
“呵呵,你给谁打工呀?”
“给我媳妇儿打工,给我儿子打工。”
四个小姐姐被逗笑,卖中药的大爷也竖起大拇指。
现在不流行去责任化,老一辈人愿意用自己的血汗,帮孩子们搏个前程。
水龙头在卫生间里,李顺接了一桶水,提起来走出大药房。
把水桶捆在绳子上,让天台上的伙计拉上去。
“顺哥,送一袋水泥。”李小川在楼上喊。
“好。”李顺从三轮汽车上搬水泥,用绳子捆牢固,让他拉上去。
有个年轻人从楼下经过,李顺急忙阻拦:
“大哥你停一下,请从这边走。”
水泥在空中晃晃悠悠,万一掉了砸头上,李顺马上就会回到解放前。
砸死人是短痛,赔偿一定的金额。砸伤人是长痛,医疗费就是个无底洞。
年轻大哥有些不好意思,向外走几步,绕过施工现场。
李顺就在楼下守着,楼上需要什么东西,他就准备什么东西。
同时还要扮演人肉三脚架,劝阻从楼下经过的路人。
有的路人听劝,有的路人不听劝,硬着头皮向前走,气得李顺想用板砖给他们开瓢。
这时,一个中年大叔慢悠悠走过来,抬头看天台上的施工。
伙计们已经安装好“医药”二字,正在安装“公司”二字。
李顺闻到一股药味,确定他可能是药房职工,于是掏出红塔山香烟。
“谢谢小兄弟,你是广告店的老板吗?”
“是的,我叫李顺,大哥你好。”
“李兄弟好,我叫刘华中。”
两人互相握手,李顺呵呵一笑,原来这位是华中药局的大老板。
县里有两家最大的医药批发商,一个是医药公司,一个是华中药局。
两家公司在同一条街上,从这里向北走二百米就是华中大药房。
可能安装铁皮字的动静太大,刘华中老板也过来凑个热闹。
“李兄弟,听你的口音像南乡人吧。”
“是的,老家在拐弯乡李家村。”
“哦,那你肯定认识开诊所的老蔡。”
“认识,她是我的丈母娘。”
刘华中忍不住笑出声,他当然认识蔡莲。
医药批发商的主要客户不是医院,因为医院直接从省城进货。
主要客户是乡村诊所,但蔡莲是医药公司的客户。
蔡莲医术高,干的时间长,药品也不贵,生意非常好。
李家村周边也有诊所,周边村民喜欢来李家村就医。
刘华中专门拜访过蔡莲,想请她跟华中药局合作,一直没能得逞。
“老弟跟你岳母说,让她买华中的药,价格绝对不比医药公司贵。”
刘华中从兜里掏出名片,笑着说:
“请老弟美言几句,我绝不会亏待你。”
“医药公司找我做广告,总费用两万元。”李顺露出迷之微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