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喆闻言,眉头紧锁,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全雨城主所言极是,但若我们紧闭城门,不与他们交锋,或许能暂时避开这场浩劫。但……”他顿了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不安,“青鸾女皇麾下的副将太皓,此人乃是江湖中的传奇人物,一身武艺高强,威名远扬。若他亲自率军攻城,我们又如何抵挡?”
全雨轻轻摇头,脸上写满了无奈:“太皓之名,如雷贯耳。他的武功之深,非你我所能企及。若他真的亲自前来,恐怕我们这座城池,也难以抵挡其锐气。”他抬起头,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即将到来的战火硝烟,“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想办法,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争取一线生机。”
胡喆眼神坚定,语气决绝:“如果说投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凤川城的每一滴热血,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无数先烈的荣耀与梦想,岂可轻易向敌军低头?”
正当他慷慨激昂地抒发着对忠诚与抵抗的执着之时,一名小卒如风般疾步而来,手中紧握一封书信,面色紧张而匆忙。他径直走到全雨城主面前,单膝跪地,双手恭敬地将那封信呈上:“城主大人,城外敌营传来了一封书信。”
全雨城主微微颔首,接过书信,轻轻展开。只见信中字迹如刀刻般坚定,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敌军主将太皓的《劝降书》。
信中言辞恳切,却又透露出不容置疑的霸气:
“本将太皓,率大军至此,非为攻城略地,实乃为天下苍生谋求和平。见尔等坚守城池,英勇抵抗,本将心中亦感敬佩。然而,战争无情,生灵涂炭,非吾等所愿。
少灵王朝已成明日黄花,玄氏崛起,乃是天命所归。青鸾女皇胸怀天下,志在四方,必能带领我东方帝国走向繁荣昌盛。尔等若归顺青鸾,则可保城池安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本将深知,尔等皆是忠诚之士,然忠诚亦有道。为了一己之忠诚,而置全城百姓于不顾,非真正之忠诚也。若尔等能明辨是非,顺应时势,打开城门,迎接青鸾女皇大军入城,则全城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本将在此承诺,若尔等归顺,青鸾女皇必会善待尔等,不杀不辱,保留尔等之官职与地位。若尔等执意抵抗,则一旦城破,必将玉石俱焚,满城百姓亦将遭受无妄之灾。
望尔等三思而后行,勿因一时之固执,而铸成大错。顺应时势,归顺青鸾,方为正道。望尔等能识时务者为俊杰,早做决断,以免悔之晚矣。”
读完信后,全雨城主沉默良久,他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敌军主将太皓的敬佩,也有对城中百姓未来的深深忧虑。他知道,这是一次关乎全城命运的抉择,需要他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胡喆剑眉一挑,目光如炬,沉声问道:“信中所言何事?”
全雨城主微微颔首,将手中的《劝降书》郑重地递给了胡喆。胡喆接过书信,那沉甸甸的纸张仿佛承载着万千百姓的命运。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展开信纸,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
随着文字的流淌,胡喆的脸色逐渐凝重。信中所言,字字句句皆是劝降之语,言辞虽恳切,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和决心。他读完后,目光在信中徘徊良久,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终于,胡喆抬起头,望向全雨城主,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城主大人,信中所言,我已知晓。这太皓将军确实是个厉害角色,他言辞之中既有对城中百姓的关怀,又有对天下大势的洞察。然而,我们身为守城官员,岂能轻易言降?”
全雨城主眉头紧锁,目光如炬,望向那喧嚣的城头,声音中透着一丝苍凉与无力:“胡喆,难道我们真的要让这满城的百姓,为了一场战争而葬送性命吗?”
胡喆将军的脸色更为沉重,他沉声道:“我想青鸾女皇的野心,远不止这封《劝降书》那么简单。他早已派出无数卧底,如同黑暗中的毒蛇,悄然潜入凤川城,散布青鸾女皇的‘英名’,企图瓦解我们的军心民心。”
果然,不过七日之间,风云变色。那些卧底在城中四处游说,百姓们被青鸾女皇的“仁慈”所迷惑,士兵们也开始动摇。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未经全雨城主和胡喆将军的命令,城门被私自打开,青鸾女皇的大军如潮水般涌入。
百姓们竟夹道欢迎,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和期待,仿佛青鸾女皇就是他们心中的救星。全雨城主和胡喆将军站在城楼上,望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胡喆将军紧握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全雨城主,事已至此,我们已无法阻止。但,我胡喆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向敌军低头!”
全雨城主长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胡喆,我明白你的心意。但如今形势已非你我所能控制,我们只能暂且投降,保存实力,以待来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