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就是天还没亮,凌晨四点多钟的时候,一幢二层小楼拔地而起!
清晨七点左右,大兵们已经开始粉小楼的外墙了!
当然了,屋里已经蹚平了水泥地,窗户框、门框全都装好,只等着自然风干就好。
最后的收整工作,村民们不会,只能由大兵们来做;
于是村民们又一鼓作气地去帮忙建仓库和实验区了。
建实验区是最简单的。
——程思宁需要的实验区是温棚,她一早向建筑板材厂定做好了特殊板材,对方也是按她的要求,将板墙和顶做成她指定的规格。
而且这些材料,一早就已经被送到了太平村和水井村。
现在,大兵们把这些材料沿着之前程思宁指点的区域一一摆开,然后挖一道浅浅的沟壕,建一堵一米高左右的砖墙,天花板搭建龙骨架。
矮墙壁上安装特殊透光的板材,天花板的龙骨架上也装好同样透光的板材……
几十个人齐心协力,也就是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实验区就成型了。
至于实验区里的地面,只需要将先前开挖科研站小楼基地时,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堆到这里,就大功告成了。
建仓库么,难度没有建小楼高,但比建实验区难。
最麻烦的事就是要和水泥、蹚水泥地面。
大家兵分两路,一半人挖墙基壕沟、砌墙的时候,另一半人去和水泥;
等到墙壁体建好了,棚顶搭好了,水泥也和好了。
大家又齐心协力去铺水泥地……
一直到上午十一点左右——
太平村最最最气派的建筑出现了!
当然了,这些建筑也就是刚建好,还不能用,得等水泥干透以后,才能安装木门和窗户柜上的玻璃。
但是,崭新的二层小楼、朴实无华的仓库、极具现代化气质的白色温棚实验区……
这看起来就是——
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东西!
村民们都不敢相信,看起来如此庞大、结实、壮观的建筑,居然是他们一手建成的?!
哦不……
是他们在解放军的带领下,花了一夜半天的功夫建成的!
天哪,这也太有成就感了吧!
他们是一辈子没出过镇子的农民,没见过世面……
居然能干成这样的大事?!
程思宁也高兴坏了。
她赶紧要求楚连长,“要是还有材料,再帮我在旁搭个大棚子呗!以后我就在这儿给村里人上扫盲课。”
旁边围观的村民们齐齐倒抽一口凉气!
大家都是从昨天晚饭后,一直干活干到现在,除了吃饭喝水上厕所之外,真没停过一分钟。
说不累是假的。
现在大家的胳膊腿都已经酸痛到抬不起来了!
但——
如果程老师要求建个大棚当作扫盲班的地点的话,那大家可就不累了!
撸起袖子就是干!
楚连长去看了看剩下的材料,最终建议搭一个四支水泥柱、再盖个顶,面积大约在五十平方左右,因为材料是真不够了。
村民们群情激荡——
没事没事,四根柱子一个顶就够了!我们只求上课的时候能遮阳挡雨就好,以后我们会再慢慢地自己做草棚,当成墙壁。
当下,军民一条心,又在科研站旁边建了个简陋的“大礼堂”。
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
炊事班做好了饭菜,大兵和村民们嘻嘻哈哈地吃了一顿,然后大兵们就以十分干脆利落的手段将帐篷、炊事班的东西全都收拾好,又搬上了车,楚连长他们与村民们挥手告别,还把剩下的一点食材送给了村民们。
程思宁依旧留了张家亮在这儿看守新建成的科研站,带着徐长春和小豹子坐上了军车,和楚连长他们一块儿赶往水井村。
**
程思宁离开太平村的第二天——
三河村村长老李找到了太平村。
现在是七月份,农闲时分。
如今改革开放了,已经从生产队大集体时代,跨进土地家庭承包制时代,年轻力壮的后生去省城找饭吃了,大多数农民虽然还留在家里种地,但只要不是农忙,就想想办法在附近打点儿零工。
三河村富裕,村里好些人家张罗着在农闲时分修葺一下自家老旧的房子。
大多数人请的就是太平村的村民。
老李也这样。
太平村的村民们开价低,干活还利索。当然了,三河村的村民们为了帮衬自家亲戚,有时也还请其他村子的亲戚来帮忙。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能看出来,太平村村民是怎么拼命干活的、自家远房亲戚又是怎么磨洋工的。
但不知为什么,昨天一整天,太平村的人一个没来!
这直接导致了——
老李家正在修葺的房子停工了一整天!
没办法,远房亲戚太会摸鱼了,一整天下来一点进展也没有,气得老李把人骂了一通、一分钱不给,赶走了。
等他老婆回来,听说老李把她娘家的远房侄子给赶走了还不给工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