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豹子倒不嫌弃,捧着碗又跑去添了点儿辣椒酱,嘶哈嘶哈两口三口就把汤面给扒完了。
其他的村民们吃完汤面以后,又在老杨的带领下,去梯田那儿忙活;楚连长也带着大兵们去建设温棚……
程思宁就和村里的老弱病残们交流了起来。
老杨去上工之前,把村里仓库的钥匙递给了七奶奶。
——七奶奶辈份高,年纪并不是很大,大约五十多岁还没到六十。她的身体健康程度相对好一点,有时候老杨会交代她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活计。
这次老杨交给七奶奶的活计,就是从仓库里找些好的食材出来,做一顿晚饭,好好请解放军同志们吃一顿。
七奶奶有些发愁,“人家有组织有单位的,什么世面没见过?诶,我们村里这样穷,要什么没什么的……要怎样才能搞点像样的饭菜请人家吃饭?”
程思宁跟着七奶奶去水井村村民粮仓里看了看。
参观完以后,程思宁心里也不太好想。
水井村是真的穷。
现在是七月份,一般说来十月丰收,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村民们也要扛到十月,才能吃上今年的新米。
但事实却是,粮仓里的大米存货只有十几袋。
一袋大米五十斤装,水井村目前呆在村里的人数近二百……
一个壮劳力一顿能吃半斤到八两左右的大米,要是大家敞开肚皮吃这几百斤大米有的话,不过十几天的功夫就能吃光!
难怪老杨死活不肯动这些大米,天天让村民们吃红薯呢!
除去几袋大米,水井村村民的公有粮食,就剩下满仓库的红薯,外加一些大大小小的咸鱼、腊鱼之类的,另外还有一些腌菜。
程思宁向七奶奶建议,“不如今天拿一点大米出来熬个粥,再找解放军要一点面粉,做个红薯馒头。粥配馒头,大家应该都能吃饱。”
闻言,七奶奶有点儿舍不得,“大米没有几多了……”
程思宁想了想,说道:“仓库里的红薯多,不如我们来做红薯粉。”
“红薯粉也可以当成面条来吃,很顶饿的。”
“不过呢,做红薯比较费时间,估计需要两三天的功夫。”
七奶奶有些犹豫,“红薯粉……是什么来的?能当饭吃啊?”
程思宁笑道:“先做一次给大家试吃看看,要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话,以后可以常常做。”
七奶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她觉得,老杨特别信任程老师。
那不如就让程老师做主好了!
七奶奶点点头。
程思宁拿了那半袋大米,还拿了些腊鱼,又让七奶奶她们搬了几袋红薯出来,然后找来炊事班长小张,说了一下她今晚想做些什么。
对于小张来说,中午那顿饭,只是耗尽了他们明后天的食材。但今晚的食材他们是不缺的,老杨中午所说的那句“晚上我们请解放军吃饭”,落在小张耳里,根本不存在、不成立。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他们的纪律。
但是,小张很乐意帮助村民。
听了程思宁的话,小张顿时来劲儿了,“大米不够吃的话,我们这儿还有啊!”
“你们想做红薯馒头?”
“可以啊面粉我们也能匀给你们一点儿,酵母粉要吗?我们也有!”
“那啥……你们想做红薯粉?来来来,我来帮你们的忙啊!”
“嗐!谢啥啊我们都是一家人!”
有了小张他们的帮忙,很快,红薯被削皮切块上锅蒸熟了、被捣烂成泥了、和面粉一块儿揉好了,酵母粉也搁面团里等着发酵了……
接下来,就是熬煮大米粥了。
就水井村那点儿大米,估计三十来斤左右,给村里人吃都不够!
但要是加了红薯块、熬成红薯粥的话,也勉强能让全村人吃上一碗水多粥少的。
当然了,小张他们也拿了他们的大米出来,准备煮白米饭。
紧跟着,小张他们就帮着程思宁她们做起了红薯粉。
做红薯粉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洗红薯表面、再削皮,然后动用石磨把加了水的红薯研磨成泥。
这个步骤很麻烦。
北方大多使用碾子,沉重的石碾子一压过去,红薯块瞬间就能被碾压成泥。
可水井村地处南方,类似的工具只有石磨。
最后大兵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把红薯块切碎一点儿,投进石磨中间的石眼里,再专门来个人,拿着木塞子拼命往下压……
最终红薯块还是成功地被碾压成泥了。
就是比较费人。
第二步就没解放军什么事儿啦!
红薯浆被静置在大缸里,需要放置一夜。到了第二天,把表面的水倒掉,沉在底下的就是红薯淀粉啦!
红薯淀粉晒干以后可以保存起来。
想吃的时候拿红薯淀粉来加水,一比一的比例,上锅蒸熟,晾凉以后切成条状、或者块状,再配上油盐酱醋蒜末葱末辣椒油什么的……
味道特别好。
程思宁抽空去看了一下温棚的建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