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水井村二次丰收

作品:漂亮原配改嫁糙汉后|作者:暖织衣|分类:现言|更新:2024-02-07 00:43:51|字数:8102字

岭南人喜食大米,米制品也爱。

现在村里人不缺大米了,对食物也就有了追求。妇女们会制作“布拉肠”这种美味食物,来充作早餐。

布拉肠的做法,是以一块干净的白布、一个圆型的扁平筛做为炊具。

大锅里烧一锅开水,筛子浮在开水上,白布铺在筛子里,再舀起一勺自磨的米浆在白布上,双手抓住筛子的边沿来回晃动,直到米浆均匀地铺满整块白布,再被开水蒸熟。

传统的布拉肠吃法,那就是用刀具将白布上被蒸熟的布拉肠铲下,淋上调配好的酱汁,就是地道的传统吃法。

程思宁的原创新搭配吃法呢,就是在已经蒸熟的布拉肠上,铺上被鱼汤煮熟的菌子和焯过水的黄豆芽,把布拉肠卷起来使之变成圆筒型,再切成合适的大小。

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表皮淋上一层程思宁秘制的蛋黄酱!

蛋黄酱就不用说啦,主角是熟鸭蛋黄,配料是盐末、少许奶粉、淀粉和水。

往菌子卷上一淋……

吃在嘴里,有股扑面而来的浓郁蛋奶香气,有韧性的米浆、嫩嫩的菌子、爽脆的豆芽,口感也是复杂的。

别提有多好吃了!

邵湘除了菌菇大丰收之外,番茄也丰收了。

不过,番茄的产量不如菌菇大。

大约二千斤没到。

说实话,邵湘培育出来的菌菇,虽然号称无土栽培,但其实也是用木屑“种”出来的;

但番茄呢,是真正的无土栽培——番茄是长在一排排的管道里的!

管道大约每隔十五厘米就有个洞,从实验室里育好苗的番茄苗会转移到这些,根朝下,底部是水流管。

由于是统一化的种植与管理。

这些番茄苗的大小程度相当,结出来的果子大小相当,颜色艳丽,表皮还十分光滑漂亮。

每一只番茄都有拳头大小。

这种跟泥土地里长出来的番茄完全不一样!

菜园子里长的番茄,大大小小的个头,完全不可控;

果实表皮颜色也不可控,因为有的果子正好结在叶片之下,得不到阳光的照耀,它就不红;

最重要的是,菜园子里的番茄容易遭到病虫害的影响,或是被鸟儿虫儿吃掉……

总之,外表看起来就不够肥美。

水井村的村民们非常期待无土化栽培的番茄的味道。

邵湘和她的学生们带着生吃番茄给村民们看。

程思宁也吃了一个。

这种番茄,并不是后世程思宁吃过的水果番茄。

它微酸清甜,汁水丰富。

把它当成水果来吃的话,它比任何一种野果都要好吃!

把它当成菜来吃的话,把它炒做糊糊,只要用一丁点的盐末和酱油调味,再用来送饭……

三勺番茄酱就能送一碗饭!

最重要的是,番茄的维生素含量很高!再按邵湘交代的正确方式来储存的话,能放上一个月都不坏!

对于长期缺乏蔬菜的水井村人来说,这是多么好的东西!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菜吃!

——孙教授入驻水井村的时间最短,一个月不到吧!

目前他还带着学生在日以继夜地处理育苗——虾苗倒还好,已经投入虾池了。但鱼苗呢,之前在张春船上放了三天无人照看,几乎全军覆没。

但大家也不以为意,因为孙教授的项目是周期最长的。就算风调雨顺,至少也要一年才能看到成效。

想想看嘛,野生石斑鱼两三年才能长成一斤,养殖的石斑鱼一年能长成一斤重,已经很厉害了,想要鱼肥肉美,怎么也得养上两三年的……

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不过,程思宁有跟老杨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带上新收的菌子、番茄和鸭蛋,去一趟广州城的军需处。

先前程思宁在军分区孙参谋长的介绍下,和军需处签订了购销意向合作。

但按照双方的约定,最快一笔交易将于八七年六月达成。

现在是八六年十二月。

现在,程思宁手里有七百斤干菌子和二千斤的番茄……

她想先去推销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合作提前半年。

“……要是咱们能提前把东西卖出去,那销路就稳了!”

“接下来要担心的,就是产量问题。”

“如果军需处愿意收咱们的菌子、番茄和鸭蛋,那咱直接去找温棚生产厂家,让他们上门丈量好尺寸,咱们争取年前在村里多弄几个温棚,把你们邵老师的技术应用起来。”

“反正咱们村里不缺水资源,温棚生产又不受季节限制,早点儿办成了,早点儿挣钱。”程思宁对老杨说道。

老杨激动语无伦次。

原因无它。

他穷惯了,不识字,也没见过世面。

想脱贫,又不知从何做起。

天上掉下个程老师……

她让他这么做、那么做,他其实是没有主意的,只知道按程老师说的做。

在程老师的运作下,村里人确实吃上饭了、穿上衣了,还慢慢都识字了……但在老杨看来,这是因为程老师是高官的孙女,那些部门才高看程老师一眼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漂亮原配改嫁糙汉后》,方便以后阅读漂亮原配改嫁糙汉后第561章 水井村二次丰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漂亮原配改嫁糙汉后第561章 水井村二次丰收并对漂亮原配改嫁糙汉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