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朱厚照,不再是朱厚熜的对手,且他也不想反抗,任由朱厚熜掐着,很是光棍。
代价是……翻白眼,吐舌头。
李信和朱载壡自然不能坐视不理,齐心合力把朱厚熜拉开了。
“咳咳咳……”
朱厚照连着喘了好一阵儿,这才道:“够不够?”
“不够!”
“那再来?”
“你少说两句!”李信气结:果然,就不该带这厮来。
朱载壡也对大伯挺无语的,是让你来开导人,不是让你来气人。
“父亲,算了算了。”
“你给老子滚蛋!”朱厚熜大怒,“你个白眼狼,叫他爹算了。”
朱载壡:“……”
朱厚照缓缓坐起身,下了床,说道:“这里太闷了,出去走走吧,其实我都知道,不过有人不知道,且知道了也没什么感触,有些话,还是要从你口中说出来才行,因为旁人无法感同身受!”
朱厚熜一下子沉默了。
好半晌,
“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在无理取闹?”
“不敢。”李信、朱载壡连忙否认。
朱厚照说道:“没人认为你在无理取闹,哪怕李青在此,也不这么觉得,可还是那句话,没有人能与你共情,你也不能指望别人能精准揣摩你,即便揣摩到了,你也不相信,也只会觉得不够……”
朱厚熜没再说话,侧过身,将双脚放在洁净的地板上。
朱载壡很有眼力见儿,忙俯下身,为父亲穿好鞋子。
然后,朱厚熜起身,径直往外面走。
朱厚照刚要跟上,便被一左一右拉住了,二人给他使眼色——别再火上浇油了!
朱厚照没好气地挣开,跟了上去。
李信、朱载壡相视一眼,无奈又气郁,可又不知该如何处理眼下情况,只好也跟上,暗暗祈祷不要再出幺蛾子……
“太上皇。”
险些打起来的黄锦和陆炳,忙躬身行礼。
朱厚熜不理会,径直往外走。
二人茫然看向三人,三人也一言不发,短暂的大眼瞪小眼之后,一行五人齐齐跟上……
不多时,一行人走至午门。
陆炳还以为太上皇要逛金陵城,就要去安排大内侍卫同行,却见太上皇径直上了城墙,遂作罢,与几人一起跟了上去。
朱厚熜始终没说话,立于午门城上,兀自发了一阵呆,又继续行走。
几人也不说话,就这么一路跟着,除了朱厚照,个个心怀忐忑。
他们知道太上皇心境出问题了,可又不知该如何挽救。
朱厚照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可他更知道,只能朱厚熜自己医。
许久,
朱厚熜终于说话了。
“正德十六年,武宗皇帝骤然驾崩,依照皇明祖训,武宗皇帝指定我来继承皇位。”
众人精神一振,虽不明白太上皇为何说起这个,却都知道这是个好兆头,一个个屏气凝神,仔细聆听。
“那一年,我才十四岁,骤然接到武宗皇帝的遗诏,我是惶恐大过喜悦,没有踌躇满志,只有满心的忐忑,十四岁啊……”
朱厚熜喃喃说道,“可没人在意那个十四岁少年的感受,根本不讲道理,呵,许多时候许多事,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我从没见过那么多官员,当时瞧着那些陌生的官员,我丝毫没有做他们君父的自傲,只有惶恐和不安,他们不由分说的带上我,要我去做皇帝……我告别了母亲,告别了姐妹,遵从武宗皇帝旨意,一路赶赴京师。”
众人默然。
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可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想过,当时的少年是何种心情,怎样的感受。
“那些人对我很客气,也很恭敬,可我只感受到了一股难言的疏远,我隐隐明白,皇帝并非是我想象的那样,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当时我不敢表达什么,因为我没有可信赖的人,我身边只有黄锦……”
黄锦听到这里,已是眼泪哗哗。
“十四岁做皇帝……既不是什么可值得炫耀的事,也不是什么可值得委屈的事,只说我大明朝,英宗八岁便做了皇帝,武宗做皇帝时,也才十六岁,我这个年龄没什么好抱怨的,可是……不一样啊。”
朱厚熜怔然道,“人家自幼便是储君,接受的是帝王教育,早早和辅政官员相熟,又有父皇呵护……我呢?举目四望,除了一个黄锦,我什么都没有,我能依靠谁呢?”
朱载壡眼睛通红,泛起泪花。
在此之前,他只觉得父皇英明神武,十四岁就扛起大旗,十四岁就开启了圣主明君之路,可他从未想过十四岁的父皇,承受了什么。
“就这样,我来到了京师,我看到了它的宏伟,我看到了它的繁华。相比京师,安陆只是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那种油然而生的自卑感,如何也挥之不去……”
朱厚熜语气逐渐平静下来。
“宣武门外,仪仗便停下了,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我都是板上钉钉的皇帝了,为何还要‘通禀’,我不敢问……不过我很快就理解了,礼部官员让我从东华门进宫,虽然我只是小地方的藩王,虽然我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可皇帝走哪个门进宫,太子走哪个门进宫,我还是知道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